每日經濟新聞 2019-08-10 14:39:05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綠色產業,離不開綠色金融的助力。目前,21家主要銀行綠色信貸余額已超過10萬億元,有專家認為,應激勵金融機構發展綠色投資機構、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綠色資產證券等多項服務。
每經記者|方京玉 每經編輯|梁梟
隨著201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論指導下,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促進綠色發展成為各級政府的重要工作。2016年,中國人民銀行、財政部等七部委聯合印發了《關于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中國綠色金融體系框架逐步落地。
在發展綠色產業的過程中,服務于產業發展的綠色金融體系也成為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8月9日,浦發銀行舉辦“2019年綠色金融高峰論壇”。浦發銀行總行公司業務總監曹江濤認為,目前綠色金融已迎來黃金發展期。同時其透露,截止到2019年6月份,浦發銀行綠色金融融資余額為2859.25億元,綠色信貸余額為2164.97億元。
2019年綠色金融高峰論壇現場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方京玉 攝
根據中國銀保監會數據,截止到2019年6月,21家主要銀行綠色信貸余額已超過10萬億元,此外,中央國債登記結算有限公司報告顯示,2019年上半年中國發行人共計發行了1439億元的綠色債券,同比增長62%,其中大多數在境內市場發行。
在曹江濤看來,目前,國家層面已經加快了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步伐,并已經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包括構建國家統一的綠色金融標準體系、將推動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試點經驗進行推廣、積極支持綠色債券市場發展等。曹江濤同時稱,監管還將綠色金融納入人民銀行相關考核體系,開展綠色銀行評級。
據了解,目前在綠色金融體系中,綠色信貸占據絕對主導地位。國際金融論壇副秘書長兼綠色發展中心主任孫軼颋認為,應激勵金融機構使綠色金融成為其新的業務增長點,發展綠色投資機構、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綠色資產證券等多項服務。他同時表示,發展綠色金融更應遵循市場規律,使得綠色金融“風險可控,商業可持續”。
目前,綠色產業正在逐步發展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盈利能力正逐步提升。而在“綠色發展”理念正一步步轉化為各地的切實行動過程中,各省(市、自治區)也在積極探索屬于自己的“綠色金融”體系。譬如,以碳排放權作為抵押幫助企業融資已成為廣東省綠色金融的重要組成部分。
廣州碳排放權交易中心有限公司總裁孟萌在論壇上表示,廣東碳市場交易活躍度和碳金融創新度持續保持全國領先水平,正借助碳市場的力量助推粵港澳大灣區綠色金融發展。孟萌透露,截至今年8月6日,廣東碳交易市場CCER(核證自愿減排量)累積成交3997.3萬噸,占全國總交易量20.41%,居全國第二位。
據了解,自《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京都議定書》對減排義務以履行減排義務方式進行框架約束后,各國紛紛制定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量控制目標,二氧化碳排放權成為了稀缺資源。事實上,國家發改委已于2014年頒布相關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這也預示著,未來將建立全國統一的碳排放市場。
浦發銀行投資銀行部副總經理楊悅蓉表示,全國碳市場開市在即,電力企業將作為控排企業率先納入。廣州地區碳交易試點市場、排污權市場建設已經初具規模,浦發銀行可憑借碳金融、排污權融資創新優勢,落地諸如碳資產抵質押貸款、排污權抵押貸款、碳交易財務顧問等創新產品。楊悅蓉同時表示,浦發銀行董事會提出了“到2020年末,全行公司綠色金融領域股、債、貸余額突破5000億元”的戰略目標。
封面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方京玉 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