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07-28 10:46:09
國內企業如何進行有效的全球化資源配置,如何借助國際市場發展壯大,是當前值得探究的問題。并購伴隨著一些可能存在的風險(如外匯風險),這部分要根據國家的政策調控。
每經記者|劉晨光 每經編輯|梁梟
與會專家探討海外并購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劉晨光 攝
在國家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背景下,國內企業如何進行有效的全球化資源配置,如何借助國際市場發展壯大,是當前值得探究的問題。
7月27日下午,在2019年中國對德投資與并購論壇上,中民并購董事長趙政偉博士認為,“中國企業如果想獲得更好的技術,站在全球價值鏈條上更有利的位置,展開海外并購是必然趨勢”。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商務部公布的我國對外投資合作情況顯示,今年上半年,我國企業共實施完成跨境并購項目161起,實際交易總額169.5億美元。
從并購集中的行業情況來看,趙政偉告訴記者,“歐洲的優勢領域、強勢的行業是國內需求集中點,比如傳感器、半導體、新材料、化學領域、新能源汽車以及制藥領域等”。
在整個海外并購市場上,歐洲是主要的標的選擇區域,其中德國作為歐洲經濟的龍頭,受到的青睞更多。德國北威州投資促進署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封興良坦言,中國對德投資中占比最大的是電子和半導體行業,占比約20%,同時由于機械生產、信息通訊和軟件與半導體行業關聯較大,也占有較大比重。近年比較典型的案例是美的集團收購庫卡、滬電股份收購德國Schweizer,其中美的2017年作價約290億元人民幣收購德國知名工業機器人公司庫卡引發了市場的強烈關注。
有市場觀點認為,2017年以后跨境并購的熱度似乎有所下降。在趙政偉看來,降溫是相對的,更多的是回歸了理性。“更多的企業在面臨發展困境的情況下看到了協同效益以及整合資源走出去的商機,在國內經濟轉型升級時期,有很多民營企業開始在海外并購,進入另外一個領域。”
趙政偉指出,以并購德國公司為例,國內企業通過跨境并購德國企業可以獲得一些優勢。一方面,德國的工業門類跟中國的工業門類是高度匹配,比如“德國工業戰略2030”“德國高科技戰略2025”可以與我國的工業4.0進行對比;另一方面,德國的企業很多是細分行業龍頭,還可以實現中國產品國際化的“翹板”作用,例如一些難以直接銷售到歐美的藥品,通過并購德國企業可以打通銷售通道。
不過海外并購也并非萬能,風險和收益往往并存。在趙政偉看來,并購也會伴隨著某些可能的風險,比如可能遇到一定的外匯風險,這部分要根據國家的政策調控。此外,不同國家文化的差異也需要重點關注“在處理具體事項上,由于國家之間的文化存在差異,很容易因為一些細小的方面產生不必要的矛盾,對(兩國)合作大局造成影響。”
即便取得初步成功,并購與整合的后續工作同樣十分關鍵。趙政偉認為跨境并購要多看協同效應,“少一些簡單的報表,多做一些技術提升”,并購效益并不能單純從表面上觀察,“(并購)是成功還是失敗,只有買賣雙方自己知道”。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