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網 2019-07-24 14:09:50
從多家基金公司獲悉,昨日晚間(7月23日),基金公司產品部收到監管要求,新基金申報過程中,要求增加擬任基金經理與督察長承諾產品不存在“掛名”行為,已進入申報流程的產品需補充這一材料。根據wind數據統計發現,在納入統計范圍的8358只基金中,共計2949只基金存在兩名及以上基金經理共同管理的情況,占比35%。其中,華安科創主題3年基金管理人最多,該基金同時有5名基金經理共同管理,分別為:胡宜斌,李欣,謝昌旭,賀濤,鄭如熙。此外,4名基金經理共同管理的產品達34只;3位基金經理共同管理的基金數共計396只。
圖片來源:攝圖網
經濟觀察網記者從多家基金公司獲悉,昨日晚間(7月23日),基金公司產品部收到監管要求,新基金申報過程中,要求增加擬任基金經理與督察長承諾產品不存在“掛名”行為,已進入申報流程的產品需補充這一材料。
據經濟觀察網記者了解,不僅是新基金申報,存在2名及以上基金經理共同管理的存量產品情況的也均需要填報承諾函。
“不只是新產品,如果是兩個基金經理共同管理產品,那么這兩位基金經理都需要寫承諾函。”華南一家大型基金產品部人士對記者表示。
對此,部分公募機構正在著手準備相關材料。
“我們正在準備相關資料,進行上報流程”滬上一家基金公司相關人士表示,“存量產品中,如果一直產品好幾名基金經理管理,不排除存在用一些有經驗的基金經理來帶新基金經理的情況,但實際的操作還是新基金經理來執行,所以這一類產品成為‘掛名’操作的重點嫌疑對象。”
事實上,掛名現象一直在業內普遍存在,而且也是“老帶新”的一種常見形式,“一只基金能否賣得好,與基金經理有很大關系,知名度、歷史業績等等,如果基金的實際管理人是個新手,為了讓基金好賣一些,有些公司會采取‘老帶新’的雙基金經理組合。”北京一家中型基金公司機構銷售對記者表示。
上述機構銷售進一步稱,如果是新發產品,有的基金公司為了讓新基金更容易募集,可能先是用知名基金經理”過渡一下“,等基金成立不久后就加一位新的基金經理,而后者可能是這只新基金的實際管理人。
此外,據記者了解,還有部分實際管理這只基金的基金經理因為種種原因而暫時不具備基金經理的相關資格。這時候,基金公司可能需要找一位基金經理來“掛名”。
“和單純的靠老基金經理來促進銷售這種‘擦邊球’相比,這種真實投管負責人不具備資格的掛名行為問題更加嚴重,這完全違背了公募產品的相關管理規則。”上述公募產品部人士表示。
記者根據wind數據統計發現,在納入統計范圍的8358只基金中,共計2949只基金存在兩名及以上基金經理共同管理的情況,占比35%。其中,華安科創主題3年基金管理人最多,該基金同時有5名基金經理共同管理,分別為:胡宜斌,李欣,謝昌旭,賀濤,鄭如熙。此外,4名基金經理共同管理的產品達34只;3位基金經理共同管理的基金數共計396只。
此外,記者注意到,由于基金經理共同管理基金產品數量較多,基金經理“一拖多”現象亦普遍存在,根據wind數據統計,在納入統計范圍的2018名在任基金經理中,“一拖三”的基金經理達1415,占比7成。其中,博時基金基金經理陳凱楊名下管理基金數量最多,達到了49只(A/C類分開計算,下同),值得注意的是,基金管理數量排在第二位的黃海峰依然為博時基金旗下基金經理,其名下管理基金數量亦多達38只。
從基金管理數量上統計發現,共計5位基金經理同時管理基金數量在30只以上,同時管理基金數量超20只的基金經理達59位,此外還有358位基金經理有“一拖十”的現象存在。
對此,有業內人士坦言,一拖多的現象也表明資產管理行業的快速發展和公募基金經理稀缺之間的客觀矛盾。
“說明公募的業務擴張需求比較大,但基金經理整體上還是比較稀缺,所以才會出現掛名和一拖多的情況。”上述產品部人士表示。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