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06-17 20:25:17
統計數據顯示,今年5月份,全國發電5589億千瓦時,同比增長0.2%。受5月工作日減少一天、去年同期高溫天氣基數較高等因素影響,電力生產增速有所放緩,增速較上月回落3.6個百分點。分品種看,火電降幅擴大,水電、核電增速回落,其中5月份火電同比下降4.9%,降幅比上月擴大4.7個百分點。
每經記者|周程程 每經編輯|陳旭
受天氣因素和第二產業用電放緩的影響,5月我國發電量及全社會用電量增速雙雙出現明顯回落。
6月17日,國家發改委舉行6月定時定主題新聞發布會,新聞發言人孟瑋介紹電力運行情況時表示,從發電看,今年1~5月,全國發電量同比增長3.3%,增速較去年同期回落5.2個百分點。
圖片來源:國家統計局
其中,5月火電發電量降幅擴大,同比下降4.9%,降幅比上月擴大4.7個百分點。據長城證券研報指出,受到用電需求增速放緩、水電擠占等因素影響,5月火電增速創2016年5月以來新低。
對于火電發電量下降的原因,浙商證券煤炭行業研究員成功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首先是受去年高溫天氣基數較高的影響,而今年來水非常好,水電出力足,對火電形成了替代。此外,東部沿海部分省份提出“雙控”政策,再加上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責任權重政策逐步落實,增加了可再生能源對火電的替代。
從用電量來看,5月當月全社會用電量同比增長2.4%,增速較4月回落3.4個百分點。對于5月單月用電量小降的原因。孟瑋表示,這主要是受工作日減少一天、去年同期高溫天氣基數較高等因素影響。
去年同期的高溫天氣,帶來了2018年5月電網負荷明顯提升。
據中國氣象局統計,2019年5月,全國平均氣溫16.2攝氏度,接近常年同期。而上年同期全國平均氣溫17.0攝氏度,較常年同期偏高0.8攝氏度。
成功表示,去年上半年受極端氣候因素影響較大,比如1月份出現“極寒”天氣,而5月中旬又提前進入迎峰度夏的狀態。
由此對應的發電量情況也出現明顯變化。在去年氣溫偏高的因素影響下,2018年5月電網負荷明顯提升,同期規模以上電廠發電量當月同比增速達到9.8%,而全社會用電量當月同比增速更達到11.4%。
相比之下,今年5月全國發電量為5589億千瓦時,同比增長0.2%;全社會用電量同比也僅增長2.4%,增速較4月回落3.4個百分點。
5月工業經濟增速的放緩也對電量數據產生了影響。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19年5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實際增長5.0%,增速比4月份回落0.4個百分點,而去年同期的工業增加值為6.8%。 此外,5月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為49.4%,比上月回落0.7個百分點,而去年同期值為51.9%。
光大證券研報指出,5月工業增加值增速為2000年以來單月(剔除1、2月)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速的最低值。考慮到發電量與工業增加值當月增速呈現較高的相關性,該機構認為經濟承壓導致發/用電需求出現回落。
數據顯示,1~5月第二產業用電量增速為2.7%,一產、三產和居民生活用電量同比分別增長5.2%、9.6%和10.3%。
此外,光大證券研報指出,近年來隨著經濟結構調整和環保監管加強,國家大力推進節能減排工作,單位GDP能耗同比下降顯著。該機構認為,能源消費效率的提升以及用電結構的轉換,也將對電力的消費/生產形成一定影響。
發電品種的表現情況也佐證了能效因素的影響。
從品種來看,火電降幅擴大,水電、核電增速回落,風電、太陽能發電加快。
數據顯示,5月份,火力發電同比下降4.9%,降幅比上月擴大4.7個百分點;水電增長10.8%,增速比上月回落7.4個百分點;核電增長15.4%,回落13.4個百分點;風電增長19.4%,加快18.4個百分點;太陽能發電增長15.5%,加快2.1個百分點。
對于火電下降的原因,成功認為,今年來水情況非常好,水電出力足,對火電形成了替代。
據華泰證券研報測算,2019年前5個月全國火電/水電/核電機組平均利用小時分別為1779小時、1302小時、2875小時,同比分別減少26.5小時、增加116小時、減少2小時,顯示出水電機組產能利用率增長明顯,核電基本持平,火電出現一定程度的下滑。
成功認為,東部沿海部分省份提出“雙控”(即能源消耗總量和強度的雙重控制)政策,以及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責任權重政策逐步落實,增加了可再生能源對火電的替代。
今年5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再次發布《關于建立健全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保障機制的通知》,核定各省(區、市)非水電可再生能源電力最低消納責任權重,并要求自2020年1月1日起,全面進行監測評價和正式考核。
在此情況下,成功認為,去年和前年已經出現過比較極端的天氣,今年除非也出現特別熱的天氣狀況,否則今年迎峰度夏期間,煤炭市場很可能出現“旺季不旺”的現象。
(封面圖片來源:新華社)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