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12-05 19:51:46
最終也許銀行并不需要一種典型的存在,此時銀行就變成了實實在在的產業化、數字化服務。
每經記者 張壽林 每經實習編輯 易啟江
最近,“開放銀行”引發市場熱議!
“open banking”作為一種新的商業模式,正在悄然引領銀行業未來。
近期,百信銀行和百度云為此專門舉辦了一場沙龍“AI+bank金融科技思享會”,圍繞“開放銀行”到底應當具有什么樣的商業模式,與會大佬各抒己見。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劃重點:
● 銀行一定要進入到別人的APP里面,進入到人家的生態圈里面,千萬不要想著我銀行要建生態圈,然后你們都來吧。
● 當銀行主動融入到行業供應鏈中,那么這個供應鏈就是銀行的合作伙伴,而且是銀行的主要生態場景。
● 銀行可以將電子賬戶的服務變成一個產品,但也可以切成若干塊變成多個產品。比如把電子賬戶的產品切成識別客戶、資金通道、以及凍結和存管等賬戶本身的服務。合作伙伴在場景中需要什么,就給它什么;他什么都沒有,我就把整個都給他。
● 你要有信心、有勇氣成為一個節點,而不是成為所有的流程。
● 在開放銀行的理念下,銀行要把所有的接口開放出去。
●未來,也許你感受不到銀行的存在,看到的只是電商、或者各類商場等等,其實那里面銀行依然默默提供著服務。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時至今日,銀行業轉型的腳步已邁出一段時間,但遠未接近尾聲,激動之處在于,腳下的路延伸得愈加清晰。其中一個方向便是開放。
銀行業界有人已經意識到,銀行自身建生態圈,在理念上其實并不先進,真正先進的是滲透到別人的生態圈。也就是說,消費者的日常生活,銀行滲透進去;百姓的日常生產,銀行滲透進去。
當然,理念上認識到后,真正想要融入生態場景并非輕而易舉。銀行的系統、產品和服務能否有效滲透,還在于技術層面能否支撐。
新一輪科技革命浪潮,典型的特點便是互聯網移動化和場景線上化。目前很多銀行推出手機APP已經解決了C端客戶大量日常業務的需求,不需要再跑銀行網點。但這還不夠究竟。
新技術通過改變生產工具,從而改變了生產力,進而影響生產關系。開放銀行就是這一模式的具體和生動體現,體現出一種生產關系的遷移,改變了既有的銀行業商業模式。
“open banking”作為一種新的商業模式正在悄然引領銀行業未來。近期,百信銀行和百度云為此專門舉辦了一場沙龍“AI+bank金融科技思享會”,與會者討論熱情高漲。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現場了解的最新探索成果是,銀行在3.0時代只是做了線上化,而并沒有真正改變商業模式。而進入4.0時代,技術只是基礎,模式是核心,理念的轉變才是關鍵,那就是開放銀行,進入到主流場景中去。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與會發言者之一是建信金融科技公司總裁雷鳴。他認為,在移動互聯等科技迅猛發展背景下,線上線下加速融合,客戶生態群已發生漂移。他體會到,在此情形下,當把業務建立在商戶業務的系統里,把客戶貸款的審核、追繳等等環節放到商戶層面,發現自己離客戶開始近了。
“你一定要進入到別人的APP里面,進入到人家的生態圈里面,千萬不要想著我銀行要建生態圈,然后你們都來吧。這不是先進的理念。”光大銀行電子銀行部總經理楊兵兵對此深有體會,他指出,先進的理念是:人們的生活,銀行進入;人們的生產,銀行進入。當然,想要進入也沒那么簡單。
也就是說,銀行要對渠道、業務、產品、數據,從設計到技術層面,以及對客戶的態度等等都做出改變,才有可能進入到主流生態里面去,而不是在外圍請人家進來。
楊兵兵舉例說,就像以前做供應鏈,更多的銀行想自己搭建供應鏈,“這就是以我為主的心態”。最終卻發現,這么做的一個很大問題是,資金流可以控制,但信息流呢?信息流沒有,資金怎么保證安全?
而當銀行主動融入到行業供應鏈中,那么這個供應鏈就是銀行的合作伙伴,而且是銀行的主要生態場景。
楊兵兵認為,銀行發展到3.0時代,只是做了線上化,而并沒有真正改變商業模式。但銀行要開放,要進入4.0時代,技術只是基礎,模式是核心,理念的轉變才是關鍵,那就是要進入到人家的主流場景里面去。這是在4.0時代需要做的一些改變。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按照開放銀行的理念,就是要把現有的產品拆開賣,同時把現在分散的產品整合了賣。楊兵兵以賬戶服務為例展開說,銀行可以將電子賬戶的服務變成一個產品,但也可以切成若干塊變成多個產品。比如把電子賬戶的產品切成識別客戶、資金通道、以及凍結和存管等賬戶本身的服務。“我的合作伙伴,在場景中需要什么,就給它什么;他什么都沒有,我就把整個都給他。我能不能把產品拆開來賣,把不同的產品拼起來賣,這其實既考驗產品能力,也考驗技術。”
“你要有信心、有勇氣成為一個節點,而不是成為所有的流程,這就是API要做的事情。”楊兵兵坦陳,就這一點其實都不容易,何況要做到一個銀行走出去呢!但這一點恰恰必須要做到,在業務流程節點上開放,還要創新流程開放。
“能開放的就開放,能輸出的就輸出,我們每做一個產品的第一想法是能不能送出去,而不是停留在我們渠道上怎么銷售,我們的銷售是檢驗產品的流程和用戶體驗而已,更主要的是出去。有本事就出去,怎么出去是你的辦法,但是要出去。”楊兵兵慷慨陳詞,在開放銀行的理念下,銀行要把所有的接口開放出去。也許那個時候的金融服務更加便捷,不是由銀行的開放者實現,而是由社會上的開發者實現,這確實對管理風險有極大的挑戰,但相信這是未來的一個方向,無非是明年還是后年的問題。
討論會上的另一外銀行業人士,民生科技副總裁、民生銀行總架構師李曉東判斷,也許金融未來將發展到100%數字化,雖然今天還做不到。
目前看到的變化是,第一,數據業務化;第二,感知和交互升級;第三是服務場景化、智能化、人性化。伴隨著這些方面的持續深入,李曉東指出,產業的數字化使得金融能力的場景嵌入愈發明顯。
未來隨著開放越來越多,最終也許銀行并不需要一種典型的存在,此時銀行就變成了實實在在的產業化、數字化服務。在這個過程當中,也許你感受不到銀行的存在,看到的只是電商、或者各類商場等等,其實那里面銀行依然默默提供著服務,一起建立著更加智能和人性化的服務,隨時獲得和取用。李曉東說,這就是BioFaas(仿生金融即服務)更深度的發展前景。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