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11-23 21:45:48
據BCG預測,2020年中國資產管理的規模約174萬億元,按3%的滲透率計算,2020年我國智能投顧資管規模或超5萬億元,按0.2%管理水平計算,收入規模將超百億元。
每經記者 王海慜 每經編輯 謝欣
近年來,大型券商紛紛花大力氣加碼智能投顧建設,市面上主流券商APP的數量快速攀升。由于智能投顧具有“一對多”的特性,邊際服務成本忽略不計;此外,通過收取較少的服務費,未來還有望為券商帶來可觀的增量收入。據BCG預測,2020年中國資產管理的規模約174萬億元,按3%的滲透率計算,2020年我國智能投顧資管規模或超5萬億元,按0.2%管理水平計算,收入規模將超百億元。
11月23日,海通證券正式發布e海通財APP7.0版本,據海通證券金融科技業務相關負責人介紹,e海通財版本更新的初衷是將技術深度融合用戶的交易場景,優化用戶體驗。
在11月23日的發布會上,海通證券不僅正式發布e海通財APP7.0版本,同時推出自主研發的全新PC客戶端。火山君(微信公眾號:huoshan5188)注意到,海通這次版本升級主要有三大變化:業內首家自主研發的PC客戶端、全新會員體系及海量智投系列功能。
據海通證券金融科技業務相關負責人現場介紹,e海通財版本更新的初衷是將技術深度融合用戶的交易行為,進一步優化用戶體驗,“根據我們的調研,e海通財的用戶更傾向于自主決策,而且花在投資決策上的時間不少,我們要做的就是幫助用戶用更少的時間做更好的決策。”該負責人這樣表示。
火山君體驗發現,e海通財APP7.0版本中的海量智投系列功能,在智能選股、交易策略、理財策略、指數估值等方面進行了升級。而此次海通證券還發布了業內首款自主研發的e海通財PC客戶端。據火山君(微信公眾號:huoshan5188)了解,e海通財PC客戶端可實現與e海通財APP的互聯互通,實現自選股、成交消息、賬戶信息的同步。
據APP Annie大中華區業務負責人戴彬在海通證券發布會現場介紹,近年來中國財務金融類APP下載量達全球總量的近一半,可見中國用戶對金融類IT服務的需求較大,且還在持續增長中。
這樣的變化券商同樣感同身受。火山君(微信公眾號:huoshan5188)注意到,上述海通證券業務負責人介紹,最近十年,互聯網技術對于券商行業的滲透在不斷提升,如現在海通證券線上開戶率幾乎達到100%。
伴隨移動互聯網時代到來,集行情、交易、決策、資訊等多重功能為一體的證券類APP被業內各券商寄以厚望。得益于技術的進步,各APP也從最早單純的工具屬性被賦予了場景化、智能化的內涵。APP即智能投顧、APP即券商零售業務的大幕正在開啟。
注意到,今年以來,作為已有多家券商發布了新版APP,國金證券在4月發布了傭金寶3.0,突出“智能化咨詢服務”“個性化賬戶服務”和“去中心化金融服務”;國元證券在9月份發布了國元點金6.0,智能語音是一大特色;而華泰證券最近發布了漲樂財富通6.0,將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相關功能進行了升級。另外,下周還有一場聚焦券商金融科技的大型會議將在上海舉行。
有分析認為,智能投顧的出現和發展是時代的需求,這一趨勢會在未來多年持續。首先,智能投顧可以解決大量券商中小客戶面臨的“十萬美元困境”,由于智能投顧具有“一對多”的特性,邊際服務成本可以忽略不計;此外,智能投顧通過收取較少的服務費,能更有效地覆蓋廣大的長尾市場。
對于券商行業發展智能投顧的趨勢,某頭部券商非銀首席日前向火山君(微信公眾號:huoshan5188)表示,隨著互聯網券商的沖擊,未來券商客戶分層會加速,高凈值客戶會有定制服務需求。而對廣大中低凈值客戶,券商將會更多地提供標準化的服務,智能投顧是比較好的解決標準化服務瓶頸的工具;從目前國內券商客戶結構來看,高凈值客戶的體量還是比較小,更多的是中低凈值客戶,未來智能投顧服務這些客戶的空間仍然很大。
而智能投顧未來還有望為券商帶來新的商業模式,據BCG預測,2020年中國資產管理的規模約174萬億元,按3%的滲透率計算,2020年我國智能投顧資管規模或超5萬億元,按0.2%管理水平計算,收入規模將超百億元。那么這百億級智能投顧“蛋糕”未來的切分格局可能是怎樣的呢?有行業人士認為,這塊市場如何分配將取決于技術和用戶體驗,券商憑借牌照等方面的優勢將占有一席之地。
恒生電子總裁劉曙峰在海通證券活動現場就金融科技賦能券商財富管理這一話題談了看法。“雖然目前基于人工智能的資產配置總體效果一般,不過這一趨勢已經形成。”他指出。
劉曙峰認為,現在券商金融科技團隊考慮的應該是如何用在線化的理念去運營APP,而比在線化更進一步的是做一個智能化的終端。“展望未來5年,智慧金融終端的競爭將仍是移動終端的競爭,APP將轉化為券商零售業務的唯一通道。”他認為,基于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技術,APP可以建立千人千面的體系,其中包括建立一套KYC工具體系、產品畫像體系,隨著技術的進步和數據的積累,相關用戶體驗也會不斷提升。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