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永久免费/亚洲大片在线观看/91综合网/国产精品长腿丝袜第一页

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專訪西南交大首席教授張衛華:速度不是軌道交通發展最重要指標

每日經濟新聞 2018-10-12 20:06:39

今日(10月12日),在2018國際軌道交通產業發展新都峰會期間,西南交通大學首席教授張衛華就軌道交通如何實現高質量發展以及高鐵“出海”等問題,接受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的專訪。

每經記者|靳水平    每經實習編輯|徐斐    

今日(10月12日)下午,由西南交通大學、成都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成都市新都區人民政府、每日經濟新聞聯合主辦的2018國際軌道交通產業發展新都峰會在成都召開。會議匯聚國內外軌道交通領域優勢力量,就軌道交通產業高質量發展、安全運營等問題,探討未來發展趨勢,展示軌道交通前沿技術,交流國內外先進經驗。

作為軌道交通動力系統領域國內權威專家,西南交通大學首席教授張衛華在會上表示,就軌道交通發展潮流來看,速度不是最重要的指標。現在更多的是考慮經濟性、建設成本、運營成本、提高競爭力和安全性等問題。

會議期間,張衛華就軌道交通如何實現高質量發展以及高鐵“出海”等相關問題,接受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NBD)的專訪。

▲西南交通大學首席教授 張衛華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建 攝

可把數字化作為產業工具

NBD:本次會議的關鍵詞之一就是如何實現軌道交通高質量發展,在您看來,實現這一要求,產業方面還需要在哪些方面著力?比如高鐵的發展。

張衛華:高鐵高質量發展除了速度之外,我覺得還應該考慮經濟性的提升。要想長遠取得發展,經濟性、競爭力、建設運營成本都需要關注。在軌道交通發展過程中,可能會用到很多數字化和智能化的工具。事實上,數字化并不是我們的目標,但我們可以把數字化當成工具。

NBD:您如何看待當前軌道交通建設的技術成熟度,您對未來軌道交通產業技術有何展望?

張衛華:如果說高鐵有哪些技術是成熟的,準確地說,我們現在用的技術都比較成熟,因為不成熟不敢用。

近年來,高鐵技術發展,是通過引進項目吸收再創新實現了快速發展。個人認為,快速不代表我們走過了很多的路,只是我們走得更快,比如我們說的“彎道超車”。

下一代高鐵怎么做,我們也有很多考慮。我們也應看到歐洲、日本在高鐵方面所做的工作。他們很考慮高鐵的經濟性、安全性以及用資本化手段來構建新技術,以此來實現更加安全、更加環保、更加經濟、更加舒適的高鐵。在我看來,所有高鐵都是依靠技術來支撐。

NBD:四川省把軌道交通產業當成重點產業來打造,您認為,四川在軌道交通產業發展有哪些優勢?對于四川軌道交通產業的未來發展,您有哪些建議?

張衛華:四川包括成都,把軌道交通產業當成重點產業來打造。我作為業內人士,非常樂意看到這一點。

談到建言,我覺得應該要以項目來引導軌道交通科技發展。事實上,我們已有很多新的技術,但缺乏好的示范線機會。最新技術如果不能通過真車試驗示范,是很難實現發展的,因此建議政府要做的事情就是項目牽引。第二就是要把產學研機構有機結合起來,形成一種聯盟。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政府要引導建設項目發展,通過項目來進行示范引領。

成都擁有較好的區位優勢,也落地了很多知名軌道交通企業,發展軌道交通特別是新制式軌道交通都有明顯的優勢和競爭力,包括在發展超導磁懸浮方面走得也比較靠前。峰會主辦方之一的新都區,就落地了很多軌道交通企業。在本地構建完整的產業鏈,整個制造成本就會降下來。

談高鐵:面臨技術標準、環境等挑戰

NBD:作為軌道交通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高鐵“出海”也成為了當今軌道交通發展的熱門關鍵詞。在您看來,目前高鐵“出海”面臨著哪些機遇與挑戰?

張衛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后,“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包括很多東南亞國家甚至非洲國家都在積極響應。對“一帶一路”建設,高鐵確實可以充當一個“先行者”。

但我們也應該看到,高鐵“出海”從技術上層面來說還存有挑戰。舉例說,比如東南亞是米軌(指軌距為1米的窄軌鐵路),俄羅斯是寬軌,巴基斯坦的標準甚至更寬。另外從高鐵供電的角度來看,也不盡相同。此外,通訊信號、牽引系統都還有大量工作需要去做。另外,高鐵“出海”還面臨具體國家的環境建設問題,因為可能跨海,這就存在一定難度。加之地質上的差異也不得不重視。

從這些角度上講,高鐵走出去面臨技術標準問題,環境適應性等問題。另外就包括具體國家的法律法規、文化等。但我相信,“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有共識,最終這些都不是問題。

NBD:“超級高鐵”已成為大眾關注焦點,它的一個醒目標簽就是“速度”。那么您如何看待超級高鐵在國內的發展前景?

張衛華:“超級高鐵”實際上我們很早就提出了,我也非常看好“超級高鐵”的發展。我認為,它最終會作為一種顛覆性的技術推廣出去。作為軌道交通的一種模式,在我看來,是存在著這種可能性的。但速度只是代表技術的一種能力,經濟性和安全性我們更應該考慮。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軌道交通 國際軌道交通大會 西南交大 張衛華 高鐵出海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