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永久免费/亚洲大片在线观看/91综合网/国产精品长腿丝袜第一页

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公募去哪兒(一)丨調研2018:每個工作日都有調研,醫藥行業熱度提升

每日經濟新聞 2018-02-11 14:36:11

農歷新年臨近,春節長假的腳步也漸近,資本市場上,仍然能看見機構忙碌的調研身影。作為機構調研中,最受關注的風向標之一,進入2018年以來,他們的調研路徑又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黃小聰    

__.thumb_head

每經記者 黃小聰  每經編輯 肖鴻月

“上周,我還跟公募基金的人一塊兒在外面調研。”一位券商研究員說道。

雖說臨近春節,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公募基金對于上市公司的調研仍舊沒有松懈;另外,與前兩年相比,進入2018年以來,多家公募基金對醫藥生物行業的調研次數,有明顯的提升。

如果再回看近兩年來的公募基金整體調研情況,還可以發現,雖然有些基金公司在調研這件事上很有干勁,但當市場風格長時間停留在藍籌大白馬的時候,對于中小創的偏愛使得這些調研看上去卻總是難以“開花結果”。

醫藥生物行業為調研重點

一直以來,機構調研都是投資者非常關注的動向之一。在調研的所有機構中,公募又是調研非常頻繁、次數非常多的機構。曾幾何時,如果某位明星基金經理現身某家上市公司的調研名單,股價往往就會有比較好的反應。

如今,雖然這種明星基金經理的光環在褪去,但是對于投資者來說,那些績優公募的調研動向依然是非常值得參考的。

財匯大數據金融終端顯示,進入2018年以來,僅僅在1月份,有22家公募的調研次數達到或超過20次,基本上是每個工作日都有1次調研。其中,調研次數達到或超過30次的基金公司有,華夏基金、鵬華基金、富國基金、博時基金、交銀施羅德基金。

值得一提的是,與前兩年同期相比,華夏基金一直穩居在調研次數第一位,排在第二位至第五位的基金公司則經常出現變動;不過總的來看,基本上都是以中大型基金公司為主。

再從調研的行業來看,2018年以來,這些公募調研的行業與前兩年相比,也發生了一些變化。2016年1月份,調研次數靠前的幾家公募,調研的行業主要集中在電子、傳媒、電氣設備等;2017年1月份,主要集中在化工、醫藥生物、機械設備等;到了2018年1月份,除了電子、機械設備、計算機等行業,醫藥生物的調研次數明顯提升。

尤其從近三個月的調研記錄來看,醫藥生物行業的出現頻率更為明顯——鵬華基金、富國基金、博時基金等,對于醫藥生物行業的個股調研記錄,均超過13條;而此前一年同期數據顯示,這幾家基金公司對于醫藥生物行業的調研記錄,均未超過8條,有的甚至只有4條。

“費力不一定討好”的調研

另外,從2016年1月~2018年1月底的數據來看,近兩年調研總次數超過500次的基金公司有11家,分別為華夏基金、嘉實基金、博時基金、鵬華基金、交銀施羅德基金、中歐基金、銀華基金、南方基金、華商基金、華安基金和廣發基金。

不難發現,上述11家公募基本上都是市場上主動權益做得比較好的基金公司。從基金業績來看,它們每一家都有自己的拳頭產品,如果單獨拿出個別產品來對比,都能在業績比較亮眼的基金中占據一席。

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如果從整體的表現來看,有些基金公司可能調研得很賣力,但并不意味著結果就會非常理想。特別是這兩年,當市場風格向大藍籌白馬集中的時候,一些過去擅長挖掘成長股的公司,如果沒有很好地切換,很容易就出現“出力不討好”的情況。

數據顯示,某公募旗下數只基金,即使在這輪市場大幅調整之前,近一年或近兩年來的收益率也都在-20%以下。從這些基金的重倉股也能發現,基本都沒能踩到市場的風格節奏。而機構調研頻次卻顯示,2017年,該公募的調研次數近300次,排在所有基金公司前十。

顯然,并不是調研越多,旗下基金業績就一定好。不知道這樣的結果,對于調研的研究員或基金經理來說,年底的考核又將會面臨著怎樣的壓力呢?

有基金公司人士向記者表示,“投資研究,最后其實都是結果導向。如果調研再多,推的票都是跌的,肯定也沒用。”

具體到考核上,“以我們公司為例,(研究員)他如果覺得這是中長期機會,就按照中長期考核;如果他覺得是短期波動博弈機會,就看短期結果。我們反正都是末位淘汰制。”該基金公司人士進一步說道。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公募 基金 機構調研 上市公司 業績 重倉股 藍籌 白馬股 醫藥生物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