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01-18 20:25:30
各大航企掀起“空中開機”競速,截至今日(1月18日)19:00時,已有9家航空公司宣布機上手機使用解禁。而在1月18日凌晨,第一批“吃螃蟹”的乘客已經降落。在嘗鮮的同時,亦有乘客感慨美中不足:連不上網絡、連上但無法看視頻成為乘客機上WiFi使用體驗的“槽點”。
每經編輯 李少婷 劉春山
CFP圖
每經記者 李少婷 劉春山 每經編輯 趙橋
民航局發布的《機上便攜式電子設備(PED)使用評估指南》如一聲春雷,引發各大航企競速“空中開機”。截至今日(1月18日)19:00時,已有9家航空公司宣布機上手機使用解禁。
今日凌晨,第一批“吃螃蟹”的乘客已降落。但嘗鮮同時,連不上網絡、連上但無法看視頻成為乘客機上WiFi使用體驗的“槽點”。
這與目前采用的技術有關。中國電信方面介紹,其作為國內基礎電信運營商中唯一擁有衛星移動通信牌照的運營商,采用Ku衛星通信技術為乘客提供上網服務。而多位專家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傳統的Ku衛星技術無法滿足乘客高速上網需求,面臨升級換代,高通量衛星將成為“救星”。
“今天的東航,果然廣播詞都改為‘飛機即將起飛,請您將手機調為飛行模式’,不再是強制關機了……也算是中國航空一個小小的進步啊。”18日下午,一位網友在社交平臺上發布了一條定位在上海虹橋機場的消息。
在飛機上能用手機了!不少乘客都為此感到興奮,但在體驗過后,網速問題也成為關注焦點。“本來很驚喜,現在很失望。”1月18日早間,一位乘客向澎湃新聞記者表達了體驗感受。
東方航空方面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介紹,東航能夠提供空中WiFi服務的空中互聯機隊規模已達到74架,覆蓋全部國際遠程航線及166條國內重點商務航線。
根據澎湃新聞的體驗報道,東航提供WiFi服務的客機為免費試用,不過,一個航班只有100個名額,需預先申請。
限制名額、仍然網速體驗欠佳原因何在?這與目前國內航企使用的通信技術有關。多位專家向記者介紹,機載WiFi技術路徑大致分為ATG(地對空)和衛星通信兩種,中國多采用衛星通信方式,但是,目前中國民用航空飛機所連接的衛星在發射之初,并非為了大規模通信所設計的,飛機天線口徑小、衛星資源有限、帶寬承載低。
“現階段,飛機WiFi帶寬速率基本上能夠實現的功能為支付類、交互類等關鍵應用,5年之內飛機上手機看視頻、閱讀電子書等操作還是通過飛機上的‘局域網’來實現的。”深圳市航電技術研究院總工程師、深圳市多尼卡電子技術有限公司副總裁謝鷹向記者表示。
高通量衛星將成為“救星”。謝鷹介紹,高通量Ku衛星將在2019年升空。輝煌科技(002296,SZ)參股的飛機WiFi整套系統提供商飛天聯合(北京)系統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飛天聯合)CEO段世平此前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專訪時表示,高通量Ku衛星的系統容量比傳統Ku高很多倍,但目前僅在海外航空有些測試。
中國電信提供的資料顯示,其作為基礎電信運營商中唯一擁有衛星移動通信牌照的運營商,采用世界領先的Ku衛星通信技術為乘客提供上網服務。
不過,段世平此前表示,目前國內采用的傳統Ku技術難以滿足使用需求,“傳統的Ku技術是帶寬非常窄,使用系統的乘客數量一多體驗急速下降,我們認為傳統Ku是不適宜長期發展的系統”。
“隨著艙內手機開放政策的全面落實,中國電信將加快推進高通量衛星(HTS)網絡部署和綜合業務運營平臺升級,為旅客提供更加安全、高速、經濟的客艙寬帶上網服務。”中國電信方面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在衛星通信技術流派中,業內對于是采用Ka頻段和Ku頻段一直存在爭辯。中國電信相關人士向記者表示,其未來將采用高通量Ku技術。不過,業內亦有觀點認為,Ka衛星憑借更高帶寬能力、更廣網絡覆蓋、更低帶寬成本等優勢,將逐步取代目前的Ku衛星為飛機提供網絡服務。
謝鷹認為,高通量Ka技術的發展并不會將Ku技術的發展逼入死局。“Ku現在有大量的廣播電視業務,容量有限。Ka是一塊處女地,剛剛開始發展,前途無量,Ku的前途比不了Ka,但Ku不會死。”
而這與成本不無聯系。“高通量Ka和高通量Ku的發射成本相近。假設高通量Ku花2億美元發一顆,高通量Ka大容量也就花4億~6億美元,成本增加1~2倍,但是帶寬容量增大數十倍到上百倍,獲得高得多的帶寬性價比。我們認為只有到了高通量Ka階段才能帶來機上互聯網產業的革命或者說產業的爆發期。”段世平曾向記者介紹。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