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 2017-12-25 11:36:56
“滴滴出行”目前已經在平臺上工作的煤炭、鋼鐵去產能職工已經達到35.2萬;阿里巴巴零售電商平臺通過創造包括淘寶店主、快遞、電商服務以及上下游產業鏈就帶來了3083萬個就業機會……但很多勞動力的制度,如合同法規定社保等的員工福利,并不能覆蓋新型平臺就業下的自由職業者。
央廣網北京12月25日消息(記者王晶)無人機飛手、因共享單車催生的“潮汐工”、服裝陪購師、月入百萬的網絡主播……如今,新經濟顛覆了舊有的就業形態,催生了一大波新職業涌入市場。
“2016年新經濟帶動其他行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達8.1%,而新就業占總就業比重為6.4%。”記者從近日發布的《人口與勞動綠皮書(2017)》(下稱《報告》)獲悉上述數據。但北京師范大學工商管理學院院長賴德勝接受央廣網記者專訪時也稱,一個客觀事實不容忽視,隨著機器人輔助生產、無人駕駛物流工具的應用,傳統就業部門崗位消失正在加速。
值得注意的是,在新職業蓬勃發展之時,新的就業形態也仍需要有社保等制度的調整來配套。
就在去年,作為“煤二代”的掘進工李杰和皮帶工馮森濤,在山西焦煤集團官地煤炭工作數年后,與其他4個“煤礦子弟”朋友,決定做一件事:幫助成千上萬、可能暫時需要一份收入補貼生活的礦工們,快速融入到網約車的洪流中。
而像李杰和馮森濤這樣在社會經濟轉型期,從傳統行業“轉身”至分享經濟平臺的從業者并不在少數。記者了解到,“滴滴出行”目前已經在平臺上工作的煤炭、鋼鐵去產能職工已經達到35.2萬,占人社部預計180萬人員的19.6%。
另據中國社科院人口所和社科文獻出版社發布的上述報告,過去十年間,新就業年均增長7.2%,是同期全國就業增長率的22倍。其中,2016年新經濟帶動其他行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為8.1%,新就業占總就業的比重為6.4%。
再以阿里巴巴零售電商平臺為例,其通過創造包括淘寶店主、快遞、電商服務以及上下游產業鏈就帶來了3083萬個就業機會。
“如果將就業拓展放到整個新經濟生態圈,那么圍繞互聯網產生的就業崗位將成倍增加。”賴德勝向記者分析稱,新經濟解決了大量的就業機會,可能解釋了為什么經濟增速放慢、就業卻沒受到影響的問題。
新的消費需求不斷被激發,市場領域被反復細分,一個個新興的職業“闖入江湖”。某O2O模式的家政保潔人員王麗娜對記者表示,過去自己單干時,通過貼廣告、在小區樓下“等活兒”做保潔,有時一天也等不上一單活兒。“現在平臺經濟的興起直接帶動了互聯網家政行業的發展,現在我在互聯網家政平臺接的網絡訂單越多,收入就會越多。”
中國社科院人口所所長張車偉告訴記者,根據《“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提出的目標,預計到2020年,新經濟將形成大批跨界融合的新增長點,平均每年帶動新增就業100萬人以上。
2016年,新經濟占國民經濟的比重達到14.6%,新就業占總就業的比重達到10.1%。同時,新經濟還具有顯著的產業帶動效應。
數據技術改造傳統制造業的過程中,也在不斷創造新的就業。但在新職業蓬勃發展的同時,有研究指出,中國目前55%~77%的就業在未來會因為技能含量低而被機器智能化取代。
多位專家接受記者采訪時談到,傳統就業部門崗位消失在加速,人工智能和機器人的出現,引起“人機”之爭也日益激烈。賴德勝指出,新經濟的領域會創造新的就業崗位,也會造成舊業態的破壞。
“一些高學歷、高技能的人受益更大,但也可能會有受損者。另外,人工智能正在發揮越來大的作用,很多人干的工作可能被機器代替了,未來傳統制造業可能會轉移出大量勞動者。”他認為。
因此,面對新的就業情況,公共政策必須為此做出調整,需要有新的制度安排。
上述報告也指出,擁有較高工作水平或擁有多項技能的人群通過平臺進一步提高勞動效率,獲得更高的收入;而對于工作水平較低、技能單一的勞動者,則將經歷更大的困難:更少的工作機會和更低的工資收入,從而形成基于技能差異的“新二元社會”,并將對基于雇傭關系的社會保障體系產生沖擊。
但更值得關注的是,數據技術對就業的刺激效應仍將大于削減效應。張車偉向記者舉例說,比如,電商平臺導致傳統零售店大面積倒閉,但零售服務員的需求在大幅度增加。“新零售不再是傳統商店以陳列展示為主,而是重視消費體驗和個性化實體服務。”
新經濟帶來的就業形態區別于傳統就業,記者發現,比如平臺經濟和分享經濟中,很多如專車司機、淘寶店主等通過第三方平臺尋求多元化的“零工”或者自主創業,數字經濟發展下的就業關系已從“組織+雇員”向“平臺+個體”方向轉變。
但很多勞動力的制度,如合同法規定社保等的員工福利,并不能覆蓋新型平臺就業下的自由職業者。而面對新的問題,需要出臺新的政策。比如,過去就業需要有單位,現在新經濟可能是一個人的就業,不存在雇主。
中國社科院人口所研究員高文書也認為,非正規就業、靈活就業和分享經濟創造的新就業勞動者的權益保障面臨問題多,“如一些基本勞動法律法規的不適用、相應勞動爭議糾紛處理機制的不完善、勞動監察的缺乏等,導致權益保障實施難度大。”
目前,我國如滴滴、摩拜等共享經濟下很多司機或者工人為項目合同關系,并非正式員工。這些均導致相應的員工福利等因勞動關系無法確定而存在社會福利缺失。
“原來針對就業的法規政策需要重新設計,就業人員沒有雇傭單位,如何進行社保和住房公積金繳納,需要有新的制度安排。”中國勞動保障研究院原院長劉燕斌建議,按照國家就業需要繳納社保的規定,針對當下新的就業形態,需要有社保等制度的調整來配套。
原標題:新經濟火爆催生新職業 專家呼吁社保等制度調整應盡快跟上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