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中國 2017-12-23 19:37:57
過往的成功會綁架我們,總是驅使我們把時間、精力和金錢投向那個曾經取得過利益最大化的方向,而對于市場悄然改變的許多細節卻視而不見,結果就是,取得的成功越大,能夠供我們運用的資源就越豐富,周遭的價值觀念就越要求我們取得更大的成功,我們越是接受不了自己會犯錯的現實。這是一種正向的反饋,一種巨大的慣性,似乎沒有什么人能夠拒絕。
圖片來源:攝圖網
如果要求不高的話,這一年的A股市場仍然可以算得上是一個“牛市”。
因為漂亮50展現了從未有過的強勁勢頭,有一批大市值藍籌股接連創出了歷史新高。
然而,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有75%的股票全年錄得下跌,有的跌幅超過了50%,甚至跌破了2015年股災的最低點。
對多數人而言,賺了指數虧了錢。于是,有股民聊侃,在熊市賺到的錢,在牛市賠光了。
在這個無比殘酷的“牛市”中,很多“聰明人”都沒有賺到錢。
因為,去年那種通過“挖掘成長股”而賺到快錢與大錢的投資理念,今年卻讓他們吃盡苦頭。
而那些大智如愚的價值投資者們,一直咬定青山不放松,去年還被人嘲笑不懂A股特色,今年卻賺得盆滿缽滿。
圖片來源:攝圖網
中郵基金的任澤松可能是2017年最失意的一位基金經理了。這一年來,他似乎跟“黑天鵝”結下不解之緣。從年初的樂視網到年末的宣亞國際,任澤松可謂流年不利,飽受摧殘。
曾幾何時,任大俠一度被譽為繼王亞偉同學之后的新一任“公募一哥”,連續幾年創造出來的業績神話,投資界無人能望其項背。據說2015年股災期間,國家隊的救市行動,他還積極參與,獻計獻策。
就是這樣一位聰明絕頂的投資高手,今年卻被某些媒體反復數落、嘲笑甚至謾罵,讓人感嘆世態炎涼。
其實,冷靜下來想想,任澤松今年做錯了什么呢?
如果說他一貫堅持投資于成長股的理念與2017年市場市場資金轉向低估值藍籌股的趨勢格格不入導致了業績下滑,那么,在這之前,任大俠令人驚嘆不已的巨大成功,不正是得益于這種投資理念與方法嗎?
正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由于投資者將任大俠的投資能力神化了,他們希望看到的是,既然是“一哥”,那么就應該是投資上的“超人”,就可以隨時根據市場風格的變化來切換自己的投資模式。
然而,對于體量龐大的基金來說,這種靈活轉換的節拍如何把握,卻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更不用說隨時避開那些無法預知的“黑天鵝”了。
圖片來源:攝圖網
與擁抱新興產業的任澤松相比,那些堅持只投資低估值藍籌股的基金經理們,則一掃多年來的郁悶而揚眉吐氣。
比如說,幾年前奔私的前南方基金投資總監邱國鷺,應該是今年這種市場格局下最得意的投資者之一吧。
讀過邱國鷺《投資中最簡單的事》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位堅定到固執的價值投資者,在這本2014年出版的書中,他表達了對低估值藍籌股的熱愛和對成長股的懷疑。
現在看來,市場的發展印證了他絕大部分的預判,如果他一直堅持他的理念,我想今年肯定是大獲全勝的了。
然而,回到2014年前的A股市場,邱國鷺卻是一位頗為失意的價值投資者,很少有人會去關注邱國鷺的價值投資主張,更不用說是認同了。
彼時令人仰視的投資偶像正是現在陷入泥潭的任澤松。
我還記得有位投資界的大佬談及這兩個人的時候說,他與兩人都很熟悉,對任澤松的成長股投資邏輯極為推崇,而對邱國鷺的價值投資理念則頗為不屑,認為此人書呆子氣,固執迂腐,食洋不化,不懂中國國情。
時過境遷,物是人非,境況之逆轉,判若云泥。
那么,邱國鷺又做對了什么?
他只不過堅持了自己一直相信的東西。
這到底是運氣還是實力?是因為一種投資理念最終戰勝了另一種投資理念?或者說,那些成功者做的都是對的,而失敗者卻是徹頭徹尾地做錯了?
失敗的投資者敗在哪里?是因為他們足夠愚蠢無法適應市場格局的變化,還是他們缺乏自律不能堅持自己的原則?
其實都不是。也許他們正是嚴格按照這些年來市場風格轉換的節拍,按照他們對A股市場獨有運行的理解,他們把每件事都做對,然而,最后還是以失敗告終。
沒有任何人是可以駕馭所有風格類型股票的超人,巴菲特不是,芒格不是,喬治·索羅斯也不是。所有這些耳熟能詳的名字,都不是絕頂聰明的股神,只不過,比他們聰明得多的投資者,反而死得更快,這樣就只剩下他們了。
過往的歷史經驗又反復提醒我們,不要輕易對一件事過早地下結論,放在一個相對較長時間尺度上去看,那些僅僅以一年的投資成敗論英雄的做法,常常禁不起時間的檢驗。
圖片來源:攝圖網
克萊頓·克里斯坦森在《創新者的窘境》中運用大量的典型材料構建起一個“失敗分析框架”,在此基礎之上,深入分析了為什么了不起的經理人員所做出的可靠決策,卻有可能導致企業的最終衰落。他描繪出這樣一幅圖景,真實地反映了一個創新者的兩難困境:管理層所做出的合乎邏輯的和強有力的決策,對企業的成功是至關重要的,然而,也正是這些決策可能會成為他們失去領先地位的原因。
這部原本是探討企業顛覆性創新的名著,卻引起了我對于股票投資理念與方法的思考。
如果一個投資者在過往的投資過程中通過建立起自己的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模式并獲得了巨大的投資收益,一般來講,他們會形成很難擺脫的路徑依賴,即便是當市場的格局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時,除非有強勁外力的介入,否則,他不會輕易放棄過往的投資邏輯,而建立起新的投資框架來迅速適應市場新趨勢,最后,他有可能敗于自己“過于完美”的局限性。
那些在投資中一敗涂地的人通常都是“老司機”,他們的性格決定了無法正確地處理“心理否認”。他們過往對某種投資模式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對它傾注了心血和金錢。投入的越多,一貫性原理就越會促使他們不停地幻想:“現在它必須成功,如果我再投入一點,它就會成功。”
很多具有良好企業文化的優秀企業在面對新的市場變革與技術改進時,無法保持他們的領先地位,股票投資者似乎在取得一定的成就之后也會遇到這種問題。
過往的成功會綁架他們,總是驅使他們把時間、精力和金錢投向那個曾經取得過利益最大化的方向,而對于市場悄然改變的許多細節卻視而不見,結果就是,取得的成功越大,能夠供他們運用的資源就越豐富,周遭的價值觀念就越要求他們取得更大的成功,他們就越是接受不了自己會犯錯的現實。這是一種正向的反饋,一種巨大的慣性,似乎沒有什么人能夠拒絕。
然而,這是一個急劇變化的股市,每一波行情最初都是由一種不起眼的事物點燃的,小的、新的趨勢變化往往會改變大的、成熟的既有趨勢,很少人能迅速順應趨勢的要求,逃脫被淘汰的命運。
成熟固然重要,但是保持好奇、活力和對于小的趨勢的關注也至關重要。
從更高的層次上看,不斷改進自己的投資框架,需要發現生命中更多的可能性,延展生命的廣度。
成熟如巴菲特與芒格這樣的人,其實并非像我們想象的那樣幾十年如一日地堅守自己的投資框架不變,芒格是一個非常善于學習的人,他不斷用新的知識與思考完善自己,而他事實上也改變了巴菲特。
這樣的思維習慣塑造了他與巴菲特之間的合作模式,芒格經常扮演一個“討厭的說不者”的角色。他改變了巴菲特從格雷厄姆那兒學到的“只買便宜貨”的局限,而轉向關注高品質的好公司。
圖片來源:攝圖網
在投資領域,“一招鮮吃遍天”肯定只是“個案”而非“規律”,因為沒有一種投資方式在所有的年份都有效,而人們總是習慣于以一年或者更短的時間為周期去評價一種投資方法的優劣。一個理性的投資者,頭腦里一般來說只有一套投資邏輯,當這套邏輯在過往的投資中越是有效,他就越是難以根據市場的變化而做出改變。也可以說,過往的成功越是輝煌,未來的失敗有可能越是慘烈。
投資者的兩難境地是:一方面你的能力圈決定了你擅長做什么,另一方面,你又被別人的成功所鼓動,試圖跳出能力圈去獲得更多的成功。
芒格告誡投資者,每個人都有他的能力圈。要擴大那個能力圈是非常困難的。他舉了個有趣的例子,如果他不得不靠當音樂家來謀生——假設音樂是衡量文明的標準,那么他不知道必須把標準降到多低,他才能夠有演出的機會。所以你們必須弄清楚自己有什么本領,如果你們要玩那些別人玩得很好而自己一竅不通的游戲,那么你們注定會一敗涂地。
芒格坦承,他們看準的次數很少,平均來說,每年可能只有一兩次。所以說,并沒有一套萬試萬靈、可以用來判斷所有市場趨勢的方法。連巴菲特與芒格這類“神一樣的存在”都做不到,普通投資者就基本上只能靠運氣了。
芒格說他只是尋找那些不用動腦筋也知道能賺錢的機會。正如巴菲特經常說的,我們跨不過七英尺高的欄,我們尋找的是那些一英尺高的、對面有豐厚回報的欄。所以,投資中成功的訣竅是去做一些簡單的事情,而不是去解決難題。
芒格說他能有今天,靠的是不去追逐平庸的機會。因為,只要幾次決定便能造就成功的投資生涯。
有性格的人才能拿著現金坐在那里什么事也不做。
可見,聰明與智慧從來就不是一個概念,比如說,聰明是“啥都知道”,智慧則是“啥都知道,但啥都不做”。
一年過去了,同樣身處A股市場,有人賺了大錢,有人賠了老本,面對收益率的巨大落差,要做到心平氣和是非常困難的。
精明如索羅斯這樣的大師,也有這樣的前車之鑒。2000年互聯網瘋狂那陣子,他因為無法忍受其他人從科網股上賺到大錢而自己沒有賺到,也去跟風買網絡股,結果虧得一塌糊涂。而在同樣的時間,巴菲特也沒有賺到互聯網公司的錢,區別在于,他們根本就不在意別人賺了這種錢。
關注別人賺錢比你更快的想法是一種致命的罪行。妒忌真的是一種愚蠢的罪行,因為它是僅有的一種你不可能得到任何樂趣的罪行。它只會讓你痛苦不堪,不會給你帶來任何樂趣。你為什么要妒忌呢?
所以,滿足于你已經擁有的:。這里是一句真話,如果你已經衣食無憂了,而別人的財富增長速度比你更快,比如說,在投資高風險的股票上賺了錢,那又怎樣呢?總是會有人的財富增長速度比你快。這并不可悲,就此失去心理平衡才最可悲。
圖片來源:攝圖網
今年,“灰犀牛”這個詞語比較火,它是指那些顯而易見而又常常被忽視的大概率風險。投資股票,如果說黑天鵝是不可預知的意外,灰犀牛卻總是讓人熟視無睹,習以為常,殺傷力卻更為驚人。
芒格一般會先注意應該避免什么,也就是說,先弄清楚應該別做什么事情,然后才會考慮接下來要采取的行動。無論是在生活中,還是在生意場上,芒格避開了“棋盤”上那些無益的部分,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用在有利可圖的區域,從而獲得了巨大的收益。
有人曾經要求芒格用一個詞來總結自己投資成功的原因,他想都沒想就說是“理性”,我讀過他關于他對于理性的解釋,其實,更像是另一個詞——耐心!
我們從來沒有從巴菲特或者芒格的口中聽到過“聰明”對于投資而言到底有多大的好處。
查理·芒格有一種與眾不同的思考習慣,那就是“逆向思維”,凡事都要反過來想想。比如說,如果要明白人生如何得到幸福,他首先研究人生如何才能變得痛苦;要研究企業如何做大做強,他首先研究企業是如何衰敗的;大部分人更關心如何在股市投資上成功,芒格最關心的是為什么大部分人在股市投資上都失敗了。
芒格的這種思考方法來源于一句農夫諺語中所蘊含的哲理:我只想知道我將來會死在什么地方,這樣我就可以永遠不去那里啦。
芒格一直強調,他們賺錢靠的是記住淺顯的道理而不是掌握深奧的秘籍。他從來不去試圖成為非常聰明的人,而是持續地試圖別變成蠢貨,久而久之,這種人便能獲得非常大的優勢。
怎樣才能培養那種毫不焦躁地持有股票的性情?光靠性格是不行的。你需要在很長的時間內擁有強烈的求知欲望。你必須有濃厚的興趣去弄明白正在發生的事情背后的原因。如果你能夠長期保持這種心態,你關注現實的能力將會逐漸得到提高。如果你沒有這種心態,那么即使你有很高的智商,也注定會失敗。
圖片來源:攝圖網
在自己的能力圈內做對了所有的事情,結果投資還是失敗了,往往會導致兩種后果:一是自信心被徹底擊潰,然后全盤否定自己過往的投資邏輯;二是照搬成功者的經驗,跳出能力圈去追逐別人的投資邏輯。
正視現實,即使你并不喜歡它——尤其當你不喜歡它的時候。
投資中的常勝將軍為何如此之少,正在于堅持自我的人通常陷入固步自封,而心態開放者往往流于人云亦云。
如何尋找“自我”與“開放”的平衡點?查理·芒格給出的建議是終身學習,不斷拓寬自己的能力圈。
學習的目的是為了了解多種學科,掌握多種思維的方式,遇事遇人能夠從多重角度去進行思考。同時,對于一件事情的判斷不僅僅從已知的方向出發,還能夠反其道而行之,接受不同的思路。學習的過程應該是永無止境。
學習的過程中,不僅要努力尋找自己的能力圈,而且還要集中精力去認識自己的邊界,尤為重要的事情是,要不斷開闊視野,拓展自己的邊界。
想要在投資上取得持續成功,理性、耐心、求知欲缺一不可,要有穩重的性格,理性的思考,耐心的等待,以及不斷進步的求知欲。要有完備的邏輯和理性去找出高品質的公司,同時還要有足夠的耐心等待它出現。
是否存在一套放之四海皆準的、顛撲不破的成功真理呢?讀遍所有投資高手的經驗之談,你找不到有人真正到達過這樣的真理彼岸,最優秀的人也只是在無限逼近這個境界。
從這個意義上說,盡管任澤松今年一敗涂地,也不能就此全盤否定他之前建立起來的那套成長股的投資邏輯的合理成分,也不可斷言未來他沒有翻盤的機會,更不必要求他今后應該照搬邱國鷺的那一套理論。他需要的或許是進一步完善自己的投資理念與方法,以及一點好運氣。畢竟,對于投資的短期結果來說,隨機性是最后的裁判。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同理,這么多年來,A股市場“復制巴菲特”的價值投資者們,也只是在2017年才真正“站起來了”。早期的“中巴”們,多數經受不住低估值藍籌股長時間的昏迷狀態而作鳥獸散了,有的改弦易轍不再堅持,有的實在熬不過來被迫解散了私募基金,成了“先烈”,堅持下來的投資者才守得云開見月明。而這到底是方法論的勝利還是“風水輪流轉”使然,需要時間去檢驗,沒有誰敢保證這種趨勢的持續性,所以,邱國鷺們仍需對未來的失敗保持警惕。
君不見,在任澤松當紅的那幾年,模仿他的公募與私募多如過江之鯽,彼時彼刻,有幾人聽得進邱國鷺?
有人可能會說,如果頭腦中儲存兩套投資邏輯,當風口繼續在成長股上時,用任澤松的那一套,當風口轉向低估值藍籌股的時候,用邱國鷺的那一套,那樣豈不是如魚得水游刃有余嗎?
其實,這么多年來,散戶都是這樣干的。只是,需要有足夠的智慧去區分何時該信任澤松,何時該信邱國鷺。
要做到每一步都踩在鼓點上,除非你能夠干凈地切掉人性。
多年前讀到一個段子:某人得到《葵花寶典》,翻開第一頁,赫然寫著:欲練神功,必先自宮!某人練功心切,趕緊照做:揮刀自宮!疼呀!好不容易傷好了,馬上接著看《葵花寶典》,翻開第二頁:即使自宮,未必成功!悔呀!急忙翻翻翻,直到最后一頁,上面寫著:不必自宮,也可成功!抓狂!
有時候,生活遠比這個段子更富悲情色彩:年初,有位朋友問我買什么股票,我建議買入中國平安,長線持有吧。朋友照做。
過了三個月,他滿臉輕蔑地找到我抱怨:這個股太慢了,34塊買的,三個月過去了還是34塊,一分錢都沒有賺到,您就不能推薦一只跑得快一點的?
我聽出了他的言外之意,推薦中國平安這種沒有驚喜的“慢牛”實在沒有技術含量,買藍籌股還用得著你這種“老司機”推薦嗎?要是今天再不推個“快馬”,怎么能彌補我心里深不見底的愧疚呀。
于是,為了證明自己也是有專業水平的,大爺我閉上眼睛說起某哥們隆重推薦過一匹“既有業績又有成長還有故事”的“快馬”,朋友聽后兩眼放光,趕緊揮刀割了平安,換上了這匹具有無限想象空間的“快馬”。
后來,這只“快馬”確實跑得挺快的,僅用了半個月時間,股價就跌掉了一半!
從那個時候開始,就再也見不到他在朋友圈為程大爺的文章點贊了。
來源:券商中國微信公眾號(ID: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