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06-25 22:22:43
每經編輯 朱邦凌
朱邦凌
最近一段時期,證監會與交易所連發多道嚴監管“令牌”:提醒投資者警惕漲停板陷阱、對暴力拉抬股價行為重點監控、將信息披露重大違法行為納入退市指標、操縱福達股份的涉案者被罰沒近億元。此前,特力A、煌上煌等老牌妖股遭到特停。
目前的嚴格依法監管政策保持了很強的連續性,特別是對妖股和新股、次新股的非理性炒作保持高壓態勢。這是對資本市場生態的重塑,也是對前些年市場亂象的糾偏。但市場上也不乏爭議,認為妖股可以活躍股市,興風作浪的游資可以帶來流動性,嚴監管就是故意“打壓股市”、不允許個股上漲,認為特停、窗口指導等手段行政性太強,監管過于隨意。
對于依法監管和嚴格監管的爭議,實際上體現了兩種投資價值觀的分歧,是兩種投資文化的沖突。
作為新興市場的A股市場,核準制導致殼資源溢價、股票具有稀缺性,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發育不成熟,股價結構扭曲。在逆向選擇下,投機文化盛行,內幕交易、股價操縱、虛假陳述司空見慣。以私募機構為主的游資興風作浪,違規行為長期得不到根本遏制。甚至公募基金也以“老鼠倉”等形式參與其中。
在這種投機文化的醬染下,部分投資者價值投資觀念缺位,對良性市場生態缺乏認知,認同感不強,反而對徐翔式的“股神”、肆意打板的“游資敢死隊”佩服有加。在投機文化盛行的氛圍中,存量資金對近年來的嚴監管政策不太適應,也是正常的反應。加上相關利益方多方發聲,將嚴格監管冠以“打壓股市與個股”的污名。
嚴格監管股市中的妖股和各種市場亂象,恰恰不是打壓股市,而是重塑市場生態,促使良性市場的形成,改變多年來A股市場的逆向選擇,從根本上提振股市。徐翔式的“股神”不能成為資本市場的美談和江湖傳說,而是法治市場的蛀蟲。妖股橫行,是資本市場不可承受之重。
去年下半年開始,溫州幫、山東幫在資本市場聲名鵲起,其兇猛的操盤方式造就了張家港行等大批妖股。市場傳聞,所謂溫州幫,是因幾個江浙一帶的席位協同作戰,共同炒作股票而得名。溫州幫、山東幫“所到之處,寸草不生”,不但讓散戶深受其害,也成為“游資收割機”,機構唯恐避之不及,極大地破壞了市場生態,令市場“三公”蒙羞。在其陰戾行為的背后,可能潛藏了兩大市場違法違規行為,即非法配資死灰復燃、明目張膽的股價操縱。
據媒體報道,溫州幫、山東幫只是諸多理財公司配資業務的一個縮影。現在配資公司的運作模式,已經從過去的“散單”變成為大型機構或者大資金服務。配資所過之處如同蝗災,配資的運作模式決定了其炒作股票的兇悍風格。
妖股與新股、次新股的非理性炒作,采取的是近年來流行的短線市場操縱。這些游資的操盤手法比徐翔的“一字斷魂刀”更為惡劣,股價直上直下,短期坐莊連續漲停拉升,最后一次性倒垃圾跌停出貨,導致跟風中小投資者損失慘重。
這些游資行事頗為乖張,出手異常兇悍。自稱“以顛覆西方經典投資理論為歷史使命”,開創了一套“無視基本面、不看市盈率、買賣自隨心、漲跌任我行”的魔幻現實主義交易模式。
題材垃圾股的惡炒和中小創公司股價的非理性炒作,也是眾多公司頻繁發出股權質押預警的直接原因。大多數投資者直觀認為,是股價的下跌才導致股權質押風險。但股權質押實際上是“牛市后遺癥”,是中小公司股價非理性炒作的后遺癥。爆發質押風險的股權,大部分都是在股價被非理性炒高以后質押的。高位質押、高比例質押、高質押率質押,才是股權質押風險的源頭。
中國證金董事長聶慶平近期發表文章,全面反思了2015年股市異常波動的原因、性質及應對。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原因,就是股市波動主要圍繞中小創股票展開,具有明顯的投機特征。此次股市波動,主要是中小創股票的漲跌幅、估值變化較大。一年時間內,中小板、創業板股票平均市盈率分別由37倍、60倍猛增到93倍、151倍。中小板加創業板市值在整個市場占比為4%,而交易量則占27%。行情最危急時,跌停的1717家公司主要是中證500、創業板、中小板和上證的小票,這些小票對應著高杠桿資金和風險。
放任題材垃圾股的爆炒,放縱妖股橫行,不但是對市場生態的損毀、對投資者長遠利益的損壞,也是股權質押風險的引爆點,是股市系統性風險的發源地。嚴格監管,才是股市長治久安之策。(作者為財經專欄作家)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