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02-20 23:45:15
如何從根本上解決炒殼的問題?發展較為完善的國外資本市場又有哪些可借鑒的經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NBD)就“炒殼”亂象與解決之道等問題,專訪了新加坡管理大學助理教授張巍,其主要研究領域為法經濟學和中外資本市場比較研究等。
每經編輯|丁舟洋
每經記者 丁舟洋 每經編輯 姚治宇
資本市場上,炒并購概念和炒殼的公司還有很多。監管層祭出嚴管利器,也許會令一波投機者的美夢落空,甚至偷雞不成蝕把米。
但在暴利的誘惑下,炒殼永遠都有追隨者。
如何從根本上解決炒殼的問題?發展較為完善的國外資本市場又有哪些可借鑒的經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NBD)就“炒殼”亂象與解決之道等問題,專訪了新加坡管理大學助理教授張巍,其主要研究領域為法經濟學和中外資本市場比較研究等。
并購本“無罪”
NBD:現在大家對外部資本并購上市公司存在一些爭議,您怎么看這個問題?
張巍:我首先要說明一點的是,并購本身是良性的。對于經營效率低、市值上有挖掘價值的上市公司,外部投資者可以通過合法并購的方式,取得上市公司的經營權。或者通過外部投資者的股權收購,對上市公司的內部管理層產生監督的作用。通過并購,上市公司也能尋求協同效應。
但并購也有不好的一面——即上市公司利用并購來炒概念。用炒概念的方式來改變市盈率。這種收購,歸根到底是一種造泡沫的行為。
NBD:造泡沫該怎么管?
張巍:關鍵是你怎么把炒概念的并購,和那些良性的并購區分開來?法律和監管層恐怕很難做到。如果是通過操縱股價和內幕交易等違法行為來哄抬股價,則需要監管層的嚴打和嚴懲。但對于沒有違法的泡沫,還需要靠市場競爭來調節。
NBD:有一些上市公司屢屢跨界并購、造概念、甚至營造高價賣殼的概念。經過許多年,其股價在二級市場上仍有生存空間。為什么?
張巍:營造高價賣殼概念的上市公司,其實就是炒殼。至于炒殼的公司為何還有生存空間,這就要回過頭來,判斷市場的結構。如果是一個以散戶為主體的市場,投資的行為就更會偏離理性,更容易造成股市的波動。另外,中國的資本市場機制仍有待完善。
炒殼扭曲市場
NBD:炒殼的危害是什么?
張巍:炒殼的危害當然很大。第一個危害在于浪費資源。第二,扭曲了資本市場。
炒殼造成的“后遺癥”是:一個原來很差的、本來該被淘汰掉的公司,非但沒有被淘汰掉,反而成為了被熱捧的對象,股價被推高了上去,這就扭曲了資本市場的功能。炒殼扭曲了資本的合理流向,是對社會成本的極大浪費。
NBD:如何從根本上解決炒殼的問題?
張巍:從中長期來講,要發展A股上市的注冊制,降低上市的門檻。殼為什么會產生被炒作的空間?是因為市場準入障礙造成的。我們現在市場的準入有障礙,使得一旦進入市場的上市公司取得了尋租的資本,其實炒殼本質上就是一種尋租。要取消它的尋租空間,就需要取消市場準入的障礙。這是中長期的解決之道。
近期的做法,現在監管層也已經在做了,證監會和兩個交易所,都在嚴格的限制買殼、借殼,使得殼的價值上不去。本質上這還是一種治標。
當然,在中長期目標沒有辦法短時間內實現的時候,更加嚴格的管理買殼賣殼,至少是能治標。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