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02-14 00:00:55
在近日召開的宣貫會上,官方也首次對外闡述了后處理產能的三步走計劃:一是建設每年60噸規模后處理中試廠,目前已經完成;二是要完成每年200噸規模后處理示范工廠的建設;三是實現每年800噸的工業規模后處理能力。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歐陽凱 每經編輯 楊 軍
每經記者 歐陽凱 每經編輯 楊 軍
據《科技日報》報道,在近日召開的“十三五”核工業發展規劃宣貫會上,國防科工局副局長、國家原子能機構副主任王毅韌透露稱,截至目前,包括《“十三五”核工業發展規劃》、《“十三五”核能開發科研規劃》等在內的五個規劃文件均已正式印發。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依據上述規劃,在“十三五”期間,我國核工業將有九大重要使命需要完成,其中一大使命便是提升核燃料循環產業效能,優化核燃料產業布局,補齊核燃料短板。根據“十三五”規劃,到2020年,我國核電運行裝機將達到5800萬千瓦,在建裝機將達到3000萬千瓦,隨著核電的快速發展,核燃料保障供應體系、乏燃料后處理等問題也將逐步顯現。
現有核燃料企業主要在西部
根據中國核能行業協會公布的數據,截至2016年12月31日,我國已投入商業運行的核電機組共35臺,均集中分布在東南沿海一帶,但現有核燃料循環產能主要分布在西部,距離較遠,布局也不合理。
一位核燃料企業人士告訴記者,目前中國大多數核燃料企業地處經濟基礎較為薄弱的中西部地區,比如生產核燃料元件的中核建中核燃料元件公司、中核北方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等。
上述核電人士坦言,國家對核燃料運輸有著極為嚴苛的條件,除了要求采用專用的運輸包裝容器外,運輸中的承運人的資質管理、線路管理等都需要上報國家核安全局審批。
王毅韌表示,為解決上述問題,進一步優化產能布局,構建合理核燃料保障供應體系,國家原子能機構積極推進在核電相對集中的沿海地區建設核燃料產業園,打造“一站式”核燃料元件生產供應基地。
實際上,早在2012年,中廣核集團便與中核集團就在廣東江門合作建設產業園達成一致意見,但2013年7月,該項目在開展項目社會穩定風險評估過程中遭到不少質疑,江門產業園項目隨即終止,選址工作因此重新開展,目前正處于廠址論證階段。
“核燃料產能建設的步伐要跟著核電發展的需要走。目前我國的燃料產能可以滿足核電站需要,但未來隨著核電的發展必然要建新核燃料產業園。”王毅韌在宣貫會上坦言,“十三五”期間將重點開展產業園選址工作,及時總結經驗教訓,著力防范化解重大項目“鄰避效應”。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這也是時隔近4年后,官方首次重提核燃料產業園選址。需要提及的是,早在2015年7月,核燃料產業園就已列入廣東省清潔能源建設項目投資計劃,當時廣東省發改委方面就表示,積極協調中核集團、中廣核集團并爭取國防科工局等相關部門支持,推進核燃料產業園項目盡快落戶并加快建設。
后處理產能計劃分三步走
除了核燃料保障供應外,中國在乏燃料大規模處理方面也存在短板。所謂乏燃料,是在核反應堆或核電站中使用一個周期后卸出的核燃料,長期以來,外界誤以為乏燃料即是核廢物。
中國國家原子能機構秘書長劉永德此前撰文表示,乏燃料中除含有一定數量的放射性廢物外,還有含許多有價值的物質,這些核素均具有循環利用價值,預計到2020年,乏燃料累積量將達到7000余噸,2025年累積量將達到14000余噸。
早在上世紀80年代,我國就確定了核燃料“閉合循環”和核能發展“必須相應發展后處理”的技術路線。截至目前,我國已對乏燃料后處理產業的近、中、遠期發展作出全面規劃和部署,開展了技術攻關,建成了后處理放化大樓等一系列科研設施,設立的乏燃料處置基金已累計征收117億元。2010年,后處理中試廠成功完成熱試,形成了一定規模的后處理能力。
在此次宣貫會上,官方也首次對外闡述了后處理產能的三步走計劃:一是建設每年60噸規模后處理中試廠,目前已經完成;二是要完成每年200噸規模后處理示范工廠的建設;三是實現每年800噸的工業規模后處理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提到的800噸級后處理廠由中核集團負責建設,法國阿海琺集團承擔總體技術責任,號稱總投資超千億元。
記者從業內采訪獲悉,目前中法合作800噸/年后處理廠項目政府間協議談判和企業間技術談判已基本完成,商務談判還在推進中。此外,國家原子能機構也正在抓緊研究制定《乏燃料管理條例》,組織制定乏燃料運輸容器標準,完善乏燃料后處理設施核與輻射安全法規標準等,為乏燃料安全管理和設備制造提供指導。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