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01-23 21:59:51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統計1月數據后發現,IPO首發申請的上會數量已達48家,這一水平已遠超過往同期。然而,一方面企業IPO上會的速度在提升;另一方面,被否的企業也在增多。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胥帥
每經記者 胥帥 每經編輯 宋思艱
盡管距離春節越來越近,但是IPO上會審核工作仍在有條不紊地進行中。
就在今日(1月23日)晚間,據證監會公布的發審委消息顯示,碳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6家公司的IPO首發申請上會并獲得通過。而在1月24日,又有廣東新勁剛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4家公司的IPO首發申請擬上會。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統計1月數據后發現,IPO首發申請的上會數量已達48家,這一水平已遠超過往同期。然而,一方面企業IPO上會的速度在提升;另一方面,被否的企業也在增多。今年1月,已有6家企業的IPO首發申請被證監會發審委否決。
上會數量比去年同期增長37.1%
1月23日,碳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快意電梯股份有限公司、江蘇新泉汽車飾件股份有限公司、東莞捷榮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克來機電自動化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廣州港股份有限公司等6家公司的IPO首發申請上會并獲得通過。
緊隨其后的是,1月24日,又有廣東新勁剛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蘇久吾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永泰隆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和浙江兆豐機電股份有限公司這四家公司的IPO首發申請擬上會。這意味著在1月23日、1月24日,IPO首發申請的上會數量已達10家。
如果1月24日上述四家公司正式上會后,今年1月IPO首發申請上會數已增至48家。然而從預計的募集資金來看,這48家擬IPO上市企業的首發募集資金就已超過了200億元。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從同期對比來看,2017年1月,48家IPO首發上會數量已創下近10年新高。從統計數據可以發現,往年1月上會數量的峰值是2016年,達到35家。由此可見,今年1月的這一水平較去年同期足足增長37.1%。
“IPO上會數量增多說明了監管層審核效率在大大提升,審核程序更加簡化。” 武漢科技大學金融研究所所長董登新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過去IPO審核程序漫長、效率不太高,所以IPO上會企業數量并不多。而IPO審核程序漫長帶來的一個結果就是IPO排隊數量大,一些企業可能心灰意冷,不愿通過IPO上市,“IPO審核效率提升對企業是一種鼓勵和正面導向,促使更多有實力的企業通過IPO來完成上市。”
更加關注IPO信息的合理性、合規性
一方面,企業IPO上會的速度在提升;一方面,被否的企業也在增多。記者注意到,在2017年1月44家IPO首發上會的企業中,已有柳州歐維姆機械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思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廣東百合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杭州華光焊接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廣東日豐電纜股份有限公司、深圳華龍訊達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等6家公司“闖關”失敗。另外,還有山東先達農化股份有限公司被暫緩表決。而橫向對比來看,IPO首發申請被否的企業數量也創下了最近十年的峰值。
從對于被否企業的審核意見來看,監管層的關注點不僅僅局限于盈利能力、關聯交易等財務指標,同時還將審核重點擴展到股權轉讓合理性、企業交易真實性等問題。最近被否的柳州歐維姆機械股份有限公司,發審委關注到其過往股權轉讓的合理性和合規性。除此之外,發審委還對其業務費真實性及合法合規性提出了詢問。
在上海思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審核意見中,發審委詢問其與浙江華通之間的交易是否真實、公允以及是否存在特殊利益安排等。此外還質疑其部分交易背景和商業合理性是否真實、公允。
在對廣東百合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審核意見中,發審委同樣提到其累計實現的營業收入及利潤總額很高的合理性、真實性。
“這說明監管層越來越淡化企業純粹財務指標的高低,利潤多少,而更加關注IPO材料的合規性、真實性與完整性,對企業信息披露的要求也越來越嚴格。”董登新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從審核結果來看,監管層通過基本的財務數據、行業目前形勢、平均盈利水平來判斷一家企業資金數據是否有矛盾或者有水分,這依然是在IPO材料的合規性、真實性、完整性這三個方面著手下文章,“我判斷這些也將是IPO審核的重中之重,以后IPO申報材料的信息造假也將越來越難。”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