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永久免费/亚洲大片在线观看/91综合网/国产精品长腿丝袜第一页

每日經濟新聞
頭條

每經網首頁 > 頭條 > 正文

又一家外資股東跑了 蘇格蘭皇家銀行清倉蘇州信托

證券時報 2016-12-09 09:19:04

又見外資股東撤離,這一次的主角是蘇州信托。記者獲悉,蘇格蘭皇家銀行已將所持蘇州信托的19.99%股權轉讓給蘇州銀行。至此,蘇州信托不再有外資股東背景,而具備外資背景的信托公司也縮減至8家。數年之間,信托行業掀起的外資參股風潮正轉變為撤出風潮,引起業界人士關注。

Graywatermark.thumb_head

又見外資股東撤離,這一次的主角是蘇州信托。

證券時報·信托百佬匯記者獲悉,蘇格蘭皇家銀行已將所持蘇州信托的19.99%股權轉讓給蘇州銀行。至此,蘇州信托不再有外資股東背景,而具備外資背景的信托公司也縮減至8家。

數年之間,信托行業掀起的外資參股風潮正轉變為撤出風潮,引起業界人士關注。

20%股權作價6.6億

蘇州信托前身為蘇州市信托投資公司,于1991年4月獲批設立,2002年重新注冊登記。

2008年5月20日,蘇州信托引進聯想控股和蘇格蘭皇家銀行(RBS)為其戰略投資人。公司目前注冊資本金12億元,此前蘇州國際發展集團、蘇格蘭皇家銀行、聯想控股分別持股70.01%、19.99%和10%。

根據蘇州銀行新近披露的招股說明書,今年4月19日,蘇格蘭皇家銀行與蘇州銀行簽署股權轉讓協議,對價為6.5967億元。

數位業內人士表示,“蘇州銀行以6.6億元的價格拿下蘇州信托近20%股權,真心是筆劃算的買賣。”

一直以來,蘇州信托風格低調穩健。截至2015年底,蘇州信托合并總資產42.96億元,2015年實現營業收入9.56億元,實現凈利潤5.3億元。

外資股東紛紛撤離

“又一家外資股東跑了”,這是多數業界人士聽到蘇州銀行股權變動的第一反應,外資股東撤離已然成為近年行業的一種趨勢。

信托百佬匯記者梳理發現,截至2014年底,有外資股東參股的信托公司尚有11家。時至2015年底,情況發生明顯變化,參股信托的外資公司降至9家。而如今,具有外資背景的信托公司僅剩8家。

據記者了解,外資股東主要通過兩種方式“淡出”國內信托業:其一是在新一輪增資潮中,選擇放棄增資,股份遭遇稀釋;其二則是主動減持,甚至全部清倉退出。

舉例而言,北京信托和新華信托的外資股東均在公司新一輪增資中放棄了增資舉措。其中,當了9年北京信托第二大股東的外資股東威益投資有限公司,在新一輪公司增資中放棄增資,持股比例從19.99%降至15.3%,第二大股東地位被航天科技財務公司取代;新華信托外資股東巴克萊在去年7月公司新的增資行動中也選擇了放棄,持股比例從19.5%降至5.57%,從第三大股東變為第六大股東。

2015年底,華澳信托的外資股東麥格理資本和杭州工商信托的外資股東摩根士丹利態度更為堅決,選擇悉數清倉,徹底退出信托公司。如今,蘇格蘭皇家銀行效仿先例,徹底清空所持蘇州信托股權。

漸行漸遠的還有澳大利亞國民銀行。今年年中,國民銀行將所持有興業信托部分股權轉讓給福建能源集團,自此兩者各持有興業信托8.42%股權,成為并列第二大股東。

資本逐利所致

當監管機構嚴控外資持股國內信托之時,外資機構曾經掀起一股參股信托的風潮。

2007年,北京信托引進英國安石,是國內信托公司引入外資股東“第一例”。之后5年,外資公司入股信托公司進入快速發展期,先后有10家外資機構入股國內信托公司。

按照2007年由銀監會發布的《非銀行金融機構行政許可事項實施辦法》第十條,“單個境外機構向信托公司投資入股比例不得超過20%,且其本身及關聯方投資入股的信托公司不得超過2家。”

因此,上述11家外資參股信托公司中,外資股東參股比例大多數為19.99%,均未突破監管的紅線。

然而,在2012年蒙特利爾銀行和摩根大通分別入股中糧信托和百瑞信托后,外資公司入股國內信托公司的熱潮開始退去。

2015年銀監會發布《信托公司行政許可事項實施辦法》規定,“單個出資人及其關聯方投資入股的信托公司不得超過2家,其中絕對控股不得超過1家。”

盡管外資公司持有國內信托公司比例的上限被取消,卻并未扭轉外資機構撤出信托公司的趨勢。

業界觀察人士認為,從外資股東數年參股信托公司的過程來看,實際發揮的作用也確實“不大”。國內信托公司最初把外資公司作為戰略投資者引進時,希望外資股東能夠幫助其完善公司治理、提升風險管理水平、增強業務開拓能力等。但是,由于持股比例限制、對國內市場環境不熟悉等諸多因素,外資股東絕大多數扮演的是財務投資者的角色。

“如今行業景氣度下滑,風險增大,信托公司盈利能力逐漸下降,資本萌生退意是正常現象。”中部某信托公司高管表示,當下信托公司股東還面臨持續增資的壓力,這也促使外資股東選擇撤離。

責編 李晃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又見外資股東撤離,這一次的主角是蘇州信托。 證券時報·信托百佬匯記者獲悉,蘇格蘭皇家銀行已將所持蘇州信托的19.99%股權轉讓給蘇州銀行。至此,蘇州信托不再有外資股東背景,而具備外資背景的信托公司也縮減至8家。 數年之間,信托行業掀起的外資參股風潮正轉變為撤出風潮,引起業界人士關注。 20%股權作價6.6億 蘇州信托前身為蘇州市信托投資公司,于1991年4月獲批設立,2002年重新注冊登記。 2008年5月20日,蘇州信托引進聯想控股和蘇格蘭皇家銀行(RBS)為其戰略投資人。公司目前注冊資本金12億元,此前蘇州國際發展集團、蘇格蘭皇家銀行、聯想控股分別持股70.01%、19.99%和10%。 根據蘇州銀行新近披露的招股說明書,今年4月19日,蘇格蘭皇家銀行與蘇州銀行簽署股權轉讓協議,對價為6.5967億元。 數位業內人士表示,“蘇州銀行以6.6億元的價格拿下蘇州信托近20%股權,真心是筆劃算的買賣。” 一直以來,蘇州信托風格低調穩健。截至2015年底,蘇州信托合并總資產42.96億元,2015年實現營業收入9.56億元,實現凈利潤5.3億元。 外資股東紛紛撤離 “又一家外資股東跑了”,這是多數業界人士聽到蘇州銀行股權變動的第一反應,外資股東撤離已然成為近年行業的一種趨勢。 信托百佬匯記者梳理發現,截至2014年底,有外資股東參股的信托公司尚有11家。時至2015年底,情況發生明顯變化,參股信托的外資公司降至9家。而如今,具有外資背景的信托公司僅剩8家。 據記者了解,外資股東主要通過兩種方式“淡出”國內信托業:其一是在新一輪增資潮中,選擇放棄增資,股份遭遇稀釋;其二則是主動減持,甚至全部清倉退出。 舉例而言,北京信托和新華信托的外資股東均在公司新一輪增資中放棄了增資舉措。其中,當了9年北京信托第二大股東的外資股東威益投資有限公司,在新一輪公司增資中放棄增資,持股比例從19.99%降至15.3%,第二大股東地位被航天科技財務公司取代;新華信托外資股東巴克萊在去年7月公司新的增資行動中也選擇了放棄,持股比例從19.5%降至5.57%,從第三大股東變為第六大股東。 2015年底,華澳信托的外資股東麥格理資本和杭州工商信托的外資股東摩根士丹利態度更為堅決,選擇悉數清倉,徹底退出信托公司。如今,蘇格蘭皇家銀行效仿先例,徹底清空所持蘇州信托股權。 漸行漸遠的還有澳大利亞國民銀行。今年年中,國民銀行將所持有興業信托部分股權轉讓給福建能源集團,自此兩者各持有興業信托8.42%股權,成為并列第二大股東。 資本逐利所致 當監管機構嚴控外資持股國內信托之時,外資機構曾經掀起一股參股信托的風潮。 2007年,北京信托引進英國安石,是國內信托公司引入外資股東“第一例”。之后5年,外資公司入股信托公司進入快速發展期,先后有10家外資機構入股國內信托公司。 按照2007年由銀監會發布的《非銀行金融機構行政許可事項實施辦法》第十條,“單個境外機構向信托公司投資入股比例不得超過20%,且其本身及關聯方投資入股的信托公司不得超過2家。” 因此,上述11家外資參股信托公司中,外資股東參股比例大多數為19.99%,均未突破監管的紅線。 然而,在2012年蒙特利爾銀行和摩根大通分別入股中糧信托和百瑞信托后,外資公司入股國內信托公司的熱潮開始退去。 2015年銀監會發布《信托公司行政許可事項實施辦法》規定,“單個出資人及其關聯方投資入股的信托公司不得超過2家,其中絕對控股不得超過1家。” 盡管外資公司持有國內信托公司比例的上限被取消,卻并未扭轉外資機構撤出信托公司的趨勢。 業界觀察人士認為,從外資股東數年參股信托公司的過程來看,實際發揮的作用也確實“不大”。國內信托公司最初把外資公司作為戰略投資者引進時,希望外資股東能夠幫助其完善公司治理、提升風險管理水平、增強業務開拓能力等。但是,由于持股比例限制、對國內市場環境不熟悉等諸多因素,外資股東絕大多數扮演的是財務投資者的角色。 “如今行業景氣度下滑,風險增大,信托公司盈利能力逐漸下降,資本萌生退意是正常現象。”中部某信托公司高管表示,當下信托公司股東還面臨持續增資的壓力,這也促使外資股東選擇撤離。
蘇格蘭皇家銀行清倉蘇州信托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