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11-01 00:17:47
在新鮮感消退之后,華強北的VR市場以及所代表的珠三角地區VR工廠又一次陷入洗牌轉型期,PE們也開始重新審視VR市場突破口,而創業者們則在等待下一個春天。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孟慶建
每經記者 孟慶建
今年,曾經被投資界和行業內稱為VR元年。近日,拉開VR大潮的 Facebook創始人扎克伯格在談到斥資20億美元對Oculus團隊的收購時,語氣中對這項決定有些后悔。“我們用了很多錢去收購Oculus團隊,如果我們能更好地打造出一些專業技術并在內部開發,那么或許我們就不需要并購,作為一名執行總監的任務是不要去做這些瘋狂的事情。”
與之相關的另一則消息是暴風科技VR業務的裁員風波,這讓一度滾燙的VR產業在一陣喧囂熱鬧之后進入了冷靜反思階段。
暴風VR曾經帶動了A股虛擬現實概念走出一波波瀾壯闊的行情,但在今年5月監管層對跨界定增的態度轉變后,估值膨脹的VR行業迅速“泄氣”。最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走訪了全球最大的VR批發零售市場——深圳華強北,并與PE們進行了一些對話。在新鮮感消退之后,華強北的VR市場以及所代表的珠三角地區VR工廠又一次陷入洗牌轉型期,PE們也開始重新審視VR市場突破口,而創業者們則在等待下一個春天。
●華強北“晴雨表”
封路3年多的華強北路即將重新開街,隨著深圳地鐵7號線同時開通,同時釋放超過2萬平方米的地下商業空間。
去年10月份記者來到華強北的時候,VR設備曾是各個賣場最熱銷產品。深圳的華強北市場就是虛擬現實硬件和軟件的需求和供給地,他們一般是工廠在東莞,辦公室在南山的高端寫字樓。嘈雜的環境中來自印度、南美乃至非洲等地各色皮膚的貿易商和代理商用簡易計算器協商價格,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
但是昨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再次來到這里的時候,VR商鋪已經大幅縮水,原本人聲鼎沸的商場里也變得門可羅雀。
“去年9月份和10月份,是華強北VR盒子最鼎盛的時候,每個產品利潤在100%以上,供不應求,現在普遍利潤率不到10%。一個VR box頭盔零售價格最高時可以達到60塊錢,現在零售10塊錢,利潤只有幾毛錢,很多零售代理開始不做這個了。”華強北曼哈廣場一位代理商丁百旺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丁百旺自家在石巖有一個VR工廠,去年開始做VR產品,今年已經開始裁員。“最多時候有100多個工人,現在減到30人,馬上又得轉型了。一方面是出貨量在減少,去年同期每天出貨2萬臺以上,現在每個月也就幾萬部,從供不應求到處理庫存;另一方面是利潤下滑,現在每個盒子毛利10%左右,凈利7%左右,還在不斷下降。甚至有些不合格的塑料材料摻雜進入市場,這個行業競爭已經不太健康了。”
深圳VR聯合會執行會長譚貽國對記者表示,華強北是VR市場的一個晴雨表,深圳市場的VR產品多是沒有內置陀螺儀或加速傳感器——無法跟蹤頭部運動的設備算不上真正的VR。一擁而上之后,已經開始慘烈洗牌,渠道分化,簡單粗暴的價格戰和利潤快速下降是事實,“但是我們觀察深圳整體市場出貨量還是上升的,比較大的VR工廠月出貨量能達到30萬到50萬部,最大買家市場來自南美、印度,但是這種新鮮感帶來的市場和創新無關,沒有重復購買的需求。”
●VR去泡沫進行中
談到目前VR行業面臨的現狀,譚貽國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指出,從投資熱度上看,VR行業處在一個去泡沫的過程中。不僅表現在模仿低端產品的華強北,代表VR產業創新趨勢的巨頭公司,表現也沒有達到預期。
更讓人心生寒意的是出貨量,即便是Oculus、HTC Vive、Sony PSVR這三大廠,對銷售數據也是諱莫如深。極客公園之前引出一組猜測性數據稱:Oculus今年計劃出貨100萬臺左右,HTC Vive是40萬臺左右,Sony PSVR在150萬臺左右。然而來自Steam的數據卻顯示,其中的HTC Vive的用戶增長在8月已經幾近停滯,目前的出貨量大約在10萬臺,遠遠低于預期。
今年3月,阿里巴巴宣布成立VR實驗室,依托VR技術全面啟動“Buy+”計劃,但實際使用的用戶數量與其龐大的用戶基數相比,還處在一個較小的比例;今年5月HTC與順網科技聯手打造的VR網吧也并沒引起太大的市場反響,內容還處在看視頻、打游戲的層面且收費很高;大商場的VR游戲體驗區更是乏善可陳,在很多地方,VR只是一個被吹噓利用的概念。
國內PE在VR領域的投資也在經歷一個痛苦的洗牌。來自超維星球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6~8月,國內只有四五家VR創業公司成功融資,這與一季度時VR市場的投資火爆形成明顯反差。今年1到3月,國內有18家VR創業公司獲得投資,其中,1月21日暴風魔鏡B輪融資2.6億元,盟云軟件以4.6億元全資收購3家VR公司,均刷新國內紀錄。
就在10月29日,一家AR/VR硬件創業公司眾景視界的員工前往新三板公司盛景網聯(833010,QC),曝光合伙人王湘云惡意欠薪200多萬元,以及主要合伙人、盛景母基金管理合伙人王湘云與其個人名義投資的眾景視界員工之間的糾紛。眾景視界成立于2014年,除了今年4月發布過一款AR運動智能眼鏡外,毫無聲息。其投資人,除了王湘云之外,還包括著名VC機構達晨創投、A股上市公司東方網力和探路者。
“從VR現有的使用場景和商業模式來看還不成熟,我們希望等有明確機會的時候再投資入場,目前沒有足夠的精力做布局。”OPPO副總裁吳強談到VR布局時曾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事實上,資本期待的智能手機大廠如蘋果、華為、OPPO等殺入VR市場的局面始終沒有到來,小米、樂視等互聯網企業在VR領域的發展也并不盡如人意。
●春天在哪里?
VR行業的投資毫無疑問進入了一個低谷。那么,這個行業還有沒有投資價值?或者說,未來的發展方向在哪個出口?
和君資本VR基金投資經理魏緒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目前VR創業公司估值相比1~3月份普遍降低三到四成,“主要原因有三方面,一是5月份開始,證監會嚴控上市公司跨界定增收購或者募集資金投向VR行業,上市公司此前是拉高VR行業估值的主力資本,市場少了主要玩家;二是經濟放緩預期中,風投基金普遍預期下半年或明年募集難度加大,資金出手趨于謹慎;三是經過一段投資熱潮,最近VR行業缺少好的投資標的。”
有人辭官歸故里,有人漏夜趕科場。投資遇冷也并不代表這個行業就完全沒有機會了,事實上,仍然有一些企業在進入VR市場。主業為電子視像的上市公司保千里在10月24日推出一款VR手機,市場褒貶不一。但不論如何,從移動VR設備的功能提升到VR垂直化應用,再到VR手機的開發,企業正在不斷尋找各種突破口。任何一種新技術,從誕生到進入市場,并進而大規模地進入商用,都有一個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創業公司焰火工坊CEO婁池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我判斷今年下半年還會有很大一批公司或者團隊死掉,對于某些VR團隊而言,或許正在經歷寒冬。”婁池認為,大規模資本和人才的涌入無疑會推動VR產業發展,但也會加速泡沫的產生。就好像原先做游戲的公司也轉型做VR,連基礎概念都不清楚,那么被淘汰也是必然的。還有那些用不符合的產品冒充VR的公司,對行業而言也是有害的。這些企業和團隊“入冬”,對于整個行業來說可能反而是好事,市場殘酷洗牌后,留下的才是那些真正用心研發技術和產品的公司,那個時候,才會“迎來春天”。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