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09-01 09:35:44
在互聯網透支工具頻出的大背景下,銀行信用卡會否被這些工具替代,信用卡未來會如何發展等熱點問題,引起業內廣泛關注。不過,從中報數據來看,信用卡似乎正迎來第二春。截至8月31日,記者統計A股上市銀行中報數據發現,今年上半年,上市行信用卡發卡量、消費額、新增客戶等多項數據均保持較快增長。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朱丹丹
◎每經記者 朱丹丹
上市銀行半年報基本出爐。其中,在互聯網透支工具頻出的大背景下,銀行信用卡會否被這些工具替代,信用卡未來會如何發展等熱點問題,引起業內廣泛關注。
不過,從中報數據來看,信用卡似乎正迎來第二春。截至8月31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統計A股上市銀行中報數據發現,今年上半年,上市行信用卡發卡量、消費額、新增客戶等多項數據均保持較快增長。具體而言,國有五大行信用卡發卡量較年初新增超過2800萬張,同比去年上半年增長4377萬張,其中,建行增速最快,增速為18.40%;股份行方面,中信、光大信用卡發卡量同比增速均超過20%,分別為24.40%和23.60%。
光大銀行信用卡相關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分析表示,龐大的消費需求和堅實的政策保障,為信用卡產業發展提供了強勁的動力;互聯網技術的迅速崛起,尤其是國家“互聯網+”行動計劃的提出,為信用卡帶來了重新定義整個產業發展的新契機等。
近年來,互聯網金融平臺不斷推出透支產品,比如螞蟻花唄、京東白條等。對此,上述光大銀行信用卡相關人士坦言,兩者之間相互補充,共同助推中國消費金融業的發展。此外,“互聯網+”是未來信用卡轉型升級的方向。
建行發卡量增速居大行首位
8月31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統計發現,今年上半年,國有五大行信用卡發卡量較年初新增2872萬張,同比去年上半年增長4377萬張。其中,同比去年上半年,中、農、工、建、交等五大行信用卡發卡量分別增加484萬張、809萬張、1011萬張、1363萬張和710萬張;增速依次為9.36%、14.50%、9.39%、18.40%和17.70%。可以看出,建行增速位居五大行首位。
對此,建行半年報指出,信用卡業務規模穩步提升,盈利能力持續增強。大力拓展年輕客戶群體,重點發展購車、賬單、留學、教育、分期通及循環透支和取現業務,并創新推出龍卡e付卡等消費產品、“分期通”等信貸產品以及基于移動互聯的Apple Pay、HCE云閃付、三星Pay等移動支付服務。
與此同時,《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還注意到,股份行中,光大、中信、招商等三家銀行在信用卡領域積極與互聯網企業合作,保持較快的發展。其中,光大、中信發卡量同比增速均超過20%。
數據顯示,截至報告期末,中信、光大、招商信用卡累計發卡量分別較年初新增331.61萬張、343.77萬張、442萬張;同比去年上半年,分別增加661.54萬張、606.5萬張和916萬張,增速分別為24.4%、23.6%和14.20%。
上述光大銀行信用卡相關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首先,在當前中國經濟轉型的大背景下,消費是我國經濟未來增長的主引擎,信用消費在中國的市場極為廣闊,龐大的消費需求和堅實的政策保障,為信用卡產業發展提供了強勁的動力;同時,互聯網技術的迅速崛起,尤其是國家“互聯網+”行動計劃的提出,為信用卡帶來了重新定義整個產業發展的新契機;最后,與其他消費金融工具相比,信用卡有其無可比擬的優勢,是能夠支持消費金融的最好產品。
信用卡轉型發力點究竟在哪
伴隨著互聯網金融的快速發展,螞蟻花唄、京東白條等透支產品不斷涌現,這無疑給信用卡發展帶來了沖擊。
“中國消費金融發展還有很廣闊的空間,互聯網企業積極進軍消費信貸領域,引發了信用卡產業對自身經營模式的重新思考和定位;而信用卡業務的互聯網化,將推進互聯網企業搭建更多的平臺。同時,客戶可以從中享受到更加方便、快捷的跨平臺金融服務,這是一種多方共贏的局面。”上述光大銀行信用卡相關人士坦言。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梳理發現,上市銀行在信用卡業務上一改粗放式發卡戰略,已經開始采取差異化的發展模式。那么,未來信用卡轉型的發力點究竟在何處?
對此,上述光大銀行信用卡人士分析指出,“互聯網+”毫無疑問是未來信用卡轉型升級的方向。與其他產業相比,信用卡與互聯網具有高度一致的業務本質,高位重疊的目標客群,目標一致的發展方向,融合互聯網基因的優勢得天獨厚。未來信用卡與互聯網的深度融合是大勢所趨,銀行要以發展“互聯網+”為主體,以跨界融合和“場景化”為著力點,借跨界“場景化”的業務模式,帶動信用卡實現新一輪的規模效應增長。
不過,上述光大銀行信用卡人士也坦言,外部形勢也給信用卡產業帶來挑戰。首先,互聯網金融尤其是移動互聯金融的發展,使銀行卡的介質形態和使用模式面臨創新挑戰;其次,銀行卡手續費率的下調,降低了信用卡產業的利潤空間,考驗各商業銀行的盈利能力;第三,利率市場化的推進,將打破原有的定價模式和市場格局,改變各市場主體之間的競合關系;最后,互聯網時代業務種類更加復雜化,數據信息更加多元化,風險表現更加多樣化,傳統的風險管理手段難以適應新形勢的要求,風險管控需要與時俱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