邦地產 2016-06-26 13:09:03
脫離當地實體經濟水平的高房價,是制造業的巨大沖擊源。
每經編輯 吳若凡
(本文原載于微信公眾號“邦地產”Real-estate-Circle)
6月6日,蘇州紫興紙業發布《停產解散公告》稱,將于2016年6月全部停止生產。
5月底,全球最悠久的半導體生產企業、美國硅谷的基石快捷半導體(即仙童半導體fairchild)有限公司被安森美收購。
2015年底,諾基亞蘇州工廠關閉。
2015年7月,三星最大代理工廠蘇州普光電子技術有限公司倒閉。
近年,蘇州的制造企業正在面臨嚴重生存危機,除企業自身的原因,很多當地人認為脫離當地實體經濟水平的高房價,是制造業的巨大沖擊源。
要知道,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工業制造業都是蘇州經濟的基礎,如果工業萎靡的局面長期無法得到緩解,勢必會對未來蘇州的經濟社會都帶去負面影響,而最終受傷的,依然會有房價。
高房價讓蘇州企業被迫離開?
根據易居研究院的數據,2015年1月蘇州新房成交均價為12464元/平方米,而到了今年3月,成交均價漲到17902元/平方米,漲幅為43.63%。媒體報道稱,蘇州樓市成交均價受成交結構影響較大,實際漲幅可達到50%以上。
同時,蘇州的庫存去化周期也降至歷史新低點。而庫存消化周期所對應的存銷比,小于14個月,即容易引起房價上漲。根據易居研究院統計,2015年6月以來,蘇州存銷比從11個月開始逐步遞減。去年10月至今年1月,蘇州存銷比降至4-6個月,今年2月,蘇州存銷比創下3個月的歷史新低。
雖然過熱的樓市已引來政府的干預,但相繼出臺的“樓十條”、土地“限價政策”等調控政策與瘋狂的房價相比,略顯溫和。
房價過快上漲的狀況,已經在蘇州長期存在。隨之而來,企業不動產成本或被抬高、員工消費成本提高、人力成本越來越高...這些都給企業帶來壓力,在制造業整體弱勢的情況下,不少企業被迫倒閉。
據統計,今年蘇州園區就有兩家萬人以上的臺資企業宣布倒閉,一些制造業(特別是低端的制造業倒閉)開始外遷,依靠人口紅利發展的蘇州制造業經濟,正面臨困境。
數據顯示,2016年1-5月,蘇州完成“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507.04億元,雖然保持全省第一;但增幅僅有4.7%,全省倒數第一。
今年1-5月,蘇州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281.09億元,增幅2.2%,也是全省倒數第一。如果考慮到蘇州投資結構的變化,其中工業投資可能更萎靡。
但不得不看到,蘇州制造業的困境,也與蘇州經濟亟待轉型有關。蘇州企業以輕工業,電子加工業,耐用品加工組裝等為主,對較廉價的勞動力有依賴性,對新興人才和新興產業的吸引力不足,高房價又阻礙著城市對新產業的吸引。
如果民營經濟和服務業沒有發展起來,百姓收入水平無法提高,內需也無法拉動,整個經濟會陷入泥沼,蘇州的轉型已迫在眉睫。
沒有高房價很多企業也得關!
是的,轉型才是真的核心問題。這也是為什么,沒有高房價,蘇州的很多企業也要關門的原因。
2016年1月,蘇州市政府頒布“十三五”規劃,蘇州首次被定位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基地、具有獨特魅力的國際文化旅游勝地和具有較強綜合實力的國際化大城市”,開始重點加大對新興產業、高新產業和高端產業項目投入,投資結構優化升級。
統計局數據顯示,一季度全市高新技術產業投資184.3億元,同比增長31.3%,占工業投資的比重41%,同比提高8.6個百分點。整體看來,蘇州第二產業近幾年呈現下降趨勢,第三產業呈上升趨勢,并加強發展旅游文化產業。
與此同時,蘇州今年將再淘汰、關停落后企業700家以上,新區大量污染嚴重的企業已經遷出。
2016年3月17日,蘇州市統計局昨日發布人口與就業發展報告顯示:分產業來看,第三產業吸納就業能力逐漸增強,就業人口達253.10萬人,占就業人口的比重為36.6%。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的就業人口比重分別為3.4%、60.0%,同比均有下降。
雖然蘇州低端制造業不能短期內完成轉型,但畢竟已經開始有動作了。而產業結構的調整,帶來了對房屋和土地需求的全新變化。那些占用土地資源多的廠房,漸漸被甲級寫字樓所替代。
根據戴德梁行數據,蘇州2015年第三季度核心商務區整體空置率同比下降0.6個百分比至15.1%;租金同比漲幅達6%。
據新浪樂居報道,蘇州一開發商稱,“蘇州現有甲級寫字樓存量不足,2010-2014年,僅有18棟甲級寫字樓。今年上半年,租金漲幅6-8%。”
蘇州某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表示,相比全國一線城市,蘇州寫字樓的上升空間不容小覷。在這一背景下,蘇州園區也開始有大量頂級寫字樓,比如蘇州工業園核心建筑、蘇州新地標——蘇州中心。
據了解,蘇州中心位于蘇州重點打造的金融機構集聚區 ,園區將引進法人型、總部型、特色型金融機構和國際500強企業,金雞湖西CBD整體形象將提升。
邦爺覺得,甲級寫字樓的增長,占地多的廠房逐漸弱化,成為當地房屋建筑的主要形態,正說明蘇州的經濟在從盲目追求GDP轉向GNP,更看重產業對當地人民收入和幸福程度的改善。從這點看,蘇州實體經濟并未被摧毀,部分企業的關閉,更像是向高收入階段發展中常常經歷的產業陣痛。
*文中觀點為作者評論,和邦地產立場無涉。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