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05-30 01:18:41
翁啟森,來自臺灣,是華安基金公司總經理助理,同時分管投研平臺。翁啟森從臺灣到大陸、從境外投資到A股投資,從工程師到基金經理、從基金經理再到投資總監,角色始終在變化。他捱過了互聯網泡沫的三年低谷,也經歷過市場繁榮基金“募爆”,這是他的經歷,也是他的底氣。
下午3點整,一天收盤。華安基金投資部的基金經理們隨手分發著水果,大家開心地聊天,氣氛輕松,完全不像一個刻板嚴肅的投研部門,倒像是分外活躍的大學課堂。
同事們盡量不在交易時間來打擾翁啟森,所以這時和往常一樣,來32層辦公室找他的人就沒有停過,他一直忙進忙出,一位秘書過來遞給了他幾塊抹茶餅干,“Jason,這餅干你嘗嘗,很難買的”,“是嗎?什么東西啊?”他小聲念了一句接了過來。
翁啟森,來自臺灣,是華安基金公司總經理助理,同時分管投研平臺。相比翁總,他的下屬更愿意叫他Jason。
在大陸8年,翁啟森已經能分清楚大部分平翹舌讀音。他吐字很認真,語速不快,配上特有的臺灣柔軟腔調和遣詞風格,更多了幾分真誠。他說:“其實我們交易時間也像現在這樣,大家都很輕松,但絕不是不認真,是氣氛很好。這一點是我最感欣慰的,因為我覺得一個團隊必須要交流沒有障礙,而且大家愿意衷心地分享彼此,欣賞彼此。”
翁啟森2008年加入華安,雖然那時負責境外投資,但已經開始學習和研究A股并有所心得,不過當2013年6月他出任投資總監時,不少人還是擔心這位履歷上看起來只有境外投資經驗的管理人能否勝任,更何況他的上一任不僅是華安,還是整個公募業的標桿式人物。翁啟森明白,“大家很擔心很擔心”。
但是,不論角色轉換還是被委以重任,在他近20年的職業生涯中都已經習以為常。從臺灣到大陸、從境外投資到A股投資,從工程師到基金經理、從基金經理再到投資總監,角色始終在變化。他捱過了互聯網泡沫的三年低谷,也經歷過市場繁榮基金“募爆”,這是他的經歷,也是他的底氣。
通過長年持續不斷的學習和反思,翁啟森把自己訓練出一種敏感的“彈性”:最快速地適應各種市場、各種職務、各種文化。來華安之后,他說,“我必須要接地氣。A股是難度最高的一個市場,因為這群投資經理太聰明了,反應是最快的,動作是最敏捷的”。要在這個市場里立足,他已經習慣早上8點就到辦公室,幾乎晚上9點后才會離開。
●韜養
電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有一個鯨魚躍出海面、跨穿小船的鏡頭,3D效果美輪美奐。翁啟森在阿拉斯加的破冰船上見到了幾乎同樣的場景,“雖然拍出來比實景震撼,但現場會更令人感動。我喜歡看大山大水。”
“臺北有山有水,你開著車可以一天把山水都跑完。上海很可惜沒有山,但是有城市和水。好多電影包括講AI的《Her》都來上海取景。”
時間退后,在臺灣“清華大學”念書時,他是幫別人選電影看的人,以前會去追一些很冷僻的片,“我喜歡有情懷的導演。”
大學主修的專業是工業工程,并不是家人一心想讓他學的醫科。研究生畢業之后,第一份工作是在臺積電做工程師。當時臺積電還是一家沒有上市的小公司,但是因為看好半導體在新興行業的前景,他拒絕了包括飛利浦在內許多大公司的錄用通知,后來也印證了他的判斷:臺積電發展成為臺灣市值最大的上市公司。
他一進臺積電就被委以重任,作為資深企劃工程師,手中掌管全球的訂單。這份職務讓翁啟森了解了高通、英特爾等國際大牌公司和一些新興電子公司的下單情況,以及產品和定位,“漸漸地我也就知道了這個行業發展大概會如何”。
在不到三年的時間里,他用心沉淀,迅速成長,積攢了不少電子行業的實際經驗。但身處實業之中,翁啟森感到視野不夠寬廣,工程師的身份也太過單一,他希望能換一個角度,能更深刻、更廣泛地了解行業,甚至還能做出一些趨勢性的判斷和決策。
翁啟森從臺積電辭職后加入臺灣JP Morgan證券,研究員僅僅做到第二年,他就趕上了臺灣半導體產業大崛起的科技浪潮,之前的學歷背景和工作經歷都讓他如魚得水。雖然很年輕,但很快被提拔成投資助理,第三年就開始管理投資部的專戶產品。在市場順風順水下,翁啟森果然不負眾望,取得了業績漲幅遠遠超過100%的回報。
1995年至2001年發生于歐美及亞洲股市的互聯網泡沫,一度給予許多科技、網絡公司極端膨脹的市值,最后卻在一夜之間,毫不留情地全部收回。
2000年正值互聯網泡沫最絢爛誘人時,JP Morgan決定發行一只全球科技型的公募產品,彼時投資者情緒達到沸點,產品不到2個小時就賣爆了50億臺幣,就連公司的玻璃門都被基民擠破了。翁啟森成了這只基金操盤的不二人選,但互聯網泡沫卻在2000年3月宣告破滅,這近乎毀滅性的一擊,讓他管理的產品深陷泥淖長達三年。
“那是非常、非常難熬的三年。我第一次做海外市場投資,這也是JP Morgan第一次把全球資產配置決定權放在臺灣來做,因為他們覺得我有能力去承擔這個角色,但很不幸我遇到了互聯網泡沫。”
那段時間是翁啟森人生的低谷,用他的話說是“最挫折也最失敗”。每天下班他就去做運動,跑步或者游泳。運動完之后他也不回家,而是回辦公室把當天最新的報告看完。
三年煎熬之后,他管理的基金拿到全球同類型基金業績排名第一,雖然苦不堪言,但他說:“經過那三年之后,開始覺得自己能夠很開闊地面對一切,那種鍛煉和韜養對一個投資經理的心理鍛煉是很重要的。說真的,要是當年我沒有這樣的經歷,我覺得可能很難在這里立足下去。”
●逆風而行
加入臺灣JP Morgan證券之前,翁啟森都沒有玩過股票。
1986年到1990年初,臺北股市指數三年時間漲了12倍,那時翁啟森正在念大學,他的同學、教授全都熱情地投入這股全民浪潮中,他卻不為所動。“那時候我很不欣賞這些人的,因為覺得那個時代非常非常投機,我個人很不喜歡投機。”
從第一份工作放棄大公司選擇臺積電,到從臺積電離職轉而去做投資,朋友們都笑他“怎么一副傻勁去找難度最高的事情做”。別人看到的是逆風而行的困難,只有他自己知道,在做每一個重要的決定之前,都必須深思熟慮、研究透徹,謀定而后動,這是他的人生選擇,也是他的投資風格。
一架飛機安全起降,都是在逆風的環境中。起飛時要爬高,逆風能夠提供足夠的升力;降落時要快和穩,逆風又能借出阻力。
而翁啟森的逆風,就是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反省,吸取自己或別人失敗的經驗,轉化成精準地投資。
公募基金投資常常被人詬病“一窩蜂”,一擁而上搶風口。有人能在風停下來之前平穩降落,有人卻只能被狠狠摔到地面。“反思過去最大的錯誤,通常都是你跟著一群人去做同樣的事情,這時候反而容易栽個大跟頭,保持獨立思考是很重要的。”
去年三季度,市場剛剛經歷幾輪大跌,同行還在為流動性苦惱不敢有所作為,華安團隊逆勢而行,毅然把倉位加滿。“因為我們那時找到了各種不同的投資機會。千股跌停時,花千骨正在熱播,華安是最先大力度去投網絡劇的,VR也是全市場最領先布局,還有跨境電商和她經濟。”
于是在去年7月10日至年底的反彈行情下,華安逆向策略和華安媒體互聯網以82.52%、71.22%的收益率包攬全市場反彈榜冠亞軍,華安基金共有4只主動偏股型產品進入該榜單前15名,8只進入前100名。2015年華安的主動權益加權回報率達到52.39%,在前20大基金公司中排第8名,憑借著優秀業績,華安基金榮獲了“2015年度最佳投研團隊基金公司獎”和“2015年度十大明星基金公司獎”。旗下產品華安逆向策略還獲得“三年期開放式混合持續優勝金牛基金”、“三年持續回報積極混合型明星基金”和“2015年度積極混合型明星基金”等大獎。
逆向投資除了在左側尋找機會之外,還意味著快人一步。“常常有很多人來跟你搶熱點。其實我要對一些年輕人說,當有人來搶你的研究時,你可以很大方地給別人,因為這個熱點可能已經被全市場關注了,所以你寧可放掉這個,去學新的東西。”
這種思考方式可以追溯到很多年前他的個人經歷。當年做研究員時,半導體火熱,有人來搶這個研究板塊,雖然半導體是翁啟森的專長,但他毫不猶豫就給了對方。
“十幾年前放掉半導體之后去學TFT-LCD、AMOLED,其實那時對我的投資沒有很大的幫助,但過了這么多年,沒想到AMOLED的投資機會在A股起來了,于是我們今年在OLED上把握住了一些,所以千萬不要認為你的學習是浪費的。”
“我不敢說什么叫做成功,但我做投資也做了這么久,能夠存活到現在我覺得自己是比較幸運的,重點不是說你戰勝了市場多少,而是你從市場學到了什么東西。經過臺灣那三年的市場洗禮,我知道我要不斷地去學習,特別是從失敗中學習。”
雖然是投資總監,但翁啟森沒有時間為自己理財。他每個工作日都是早上8點到崗、晚上9點之后才離開辦公室,工作滿滿當當一整天。“我就買銀行的理財產品、債券基金、貨幣基金,包括我們團隊自己管理的基金。”
“我并不是低風險偏好,只是因為我再沒有精力和時間去管這些事情。理財很簡單,只要我把工作做好,就是最好的理財。其他的理財,我適度地管理就好了,我不想它有很超額的報酬,適度的報酬就可以。”
●欣賞與分享
4月8日,在華安基金2016年工作會議上,一位基金經理在臺上說,“我不知道華安是不是最優秀的基金公司,但我知道華安目前的基金投資團隊的氛圍是最好的。”臺下的翁啟森很開心地鼓掌。
在基金經理人的獲取上,華安基金一直倡導自主培養和積極引進并重,建立一個以人為本、共享共贏的投研平臺,去年翁啟森將這一理念貫徹下去,重組了基金經理團隊,用心提拔了多位年輕人,最年輕的一位生于1988年,今年28歲。
“只要是夠聰明、夠勤奮、善于學習、銳意進取的年輕人,我就敢大膽啟用。”
他常對部門的年輕人說,不怕給你更大的責任,就怕不愿意接受這個責任。“中國變化這么快,我們需要讓年輕人更快去參與整個行業的變化。”
上任投資總監,翁啟森很清楚,最重要的工作是怎么整合投資團隊,讓他們學會互相欣賞、互相分享。“我自己是以身作則,我有好的idea從不吝嗇就講出來了,這一點是很重要的。”
一位TMT行業基金經理很肯定地表示,“我不會考慮去私募,我們團隊的團結和平臺的研究實力是私募不能比的,我在團隊受益太多,和小伙伴們分享彼此的發現和收獲是一件很開心的事。”
華安基金在投資管理能力打造上,注重培養關鍵投資管理人的引領能力,追求投資風格多元化,建立適應不同市場環境和經濟周期的全天候投資管理能力。翁啟森正是這樣一步一步打磨著他的團隊,華安投研團隊年齡跨度達到20歲,他們的專業背景從最傳統的周期性行業比如鋼鐵、煤炭,到熱門的TMT產業,基本全部占齊,優勢互補,各有所長。
團隊中,有7位基金經理被戲分為兩組著名組合,名字都叫TF Boys,其中4位一組是Traditional Fund Boys(傳統行業基金經理),另外3位一組是Technology Fund Boys(新興產業基金經理)。“我希望每個人都有他最獨特的一面,所以我一直把對的人放在對的風格、對的產品上去做對的事情,這樣才能讓華安不論面對市場任何風格的變化,總是有人能挑起大梁。”
今年以來的結構性行情,市場熱點轉換很快,但華安投研團隊基本上把握住了機會。查詢Wind數據發現,年初價值型基金經理表現出色,華安核心優選同類排名一直在前1/10;隨后新興行業基金經理也異軍突起,甚至沖到了前幾名。截至5月20日,華安逆向策略最近1年、最近2年的收益分別為8.16%、158.35%,同類排名都是第1;最近3年收益高達172.78%,同類排名第3。“所以說,華安要的是一個明星團隊。”
而最讓他感到欣慰的是,“我開始發現,對手開始關注華安的基金經理們在思考什么問題。”
在華安,基金經理們沒有獨自的辦公室,大家一起在開闊的空間工作,彼此不設防,翁啟森也和大家坐在一起。上任以來,一個樂于分享、溝通無障礙的華安投研團隊正逐步成型。這個團隊一邊熱鬧著一邊走向成熟,站在背后的翁啟森還在不斷雕琢,“我現在投資和管理的時間大概是一半一半吧。我真的希望我能有更多時間考慮投資的事情,但站在團隊的立場上,不能犧牲對管理的思考。”
“我不敢說定什么目標,只是腳踏實地把每一個環節都做好,突然之間你抬頭一看,你離某個高度才會越來越近。”他說。 (文/又又)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