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03-22 18:40:20
3月22日,博鰲亞洲論壇在海南召開。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Edmund Phelps認為,中國政府當前采取的措施中,最有力的一項就是重新配置資源,將過剩的資源轉移到新興產業中。他說,我們可以把過去30年歸納為中國經濟第一階段,但這種驚人增長不可能永遠存在。現在中國進入了第二個發展階段,風險是一定存在的,中國和其他經濟體一樣不能對風險免疫。“大家期待中國經濟未來會一路平穩,一馬平川。可是我想說的是,如果經濟真的是一路保持平穩的話,意味著經濟不會出現大的變革也不會有任何的進步了,而我認為未來中國的經濟會增長。”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王辛夷
在博鰲亞洲論壇上,諾獎經濟學家Edmund Phelps(左)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獨家專訪
每經記者 王辛夷
3月的北方仍然寒冷、陰霾,而3月的南方卻已夏意盎然。正如當前的中國經濟,傳統產業的艱難和新興產業的繁榮同時并存。
3月22日,博鰲亞洲論壇在海南召開,中國經濟的現狀以及改革措施當然是與會者們最關心的話題。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Edmund Phelps認為,中國政府當前采取的措施中,最有力的一項就是重新配置資源,將過剩的資源轉移到新興產業中。
然而結構調整談何容易,改革必然伴隨諸多挑戰。我們該如何應對改革中可能的困難?中國跨入高收入國家最重要的抓手是什么?創新、創業將會為經濟注入怎樣的活力。在博鰲亞洲論壇開幕第一天,Edmund Phelps接受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NBD)獨家采訪。
不必為中國經濟過分擔憂
NBD:中國經濟在這幾年里面臨著嚴峻的下行壓力,去產能、去庫存的任務也非常緊迫,您怎么看待這些問題?
Phelps:我在中國看到很多人都非常焦慮,非常擔心,所以首先我想解釋一下,大家都看到中國GDP放緩,也看到中國在一些傳統的工業,包括像鋼鐵行業和房地產行業產能過剩的現象,中國政府已經采取了一系列相關的行動去應對這種新的變化,去調整傳統工業以及發展新的工業。
我認為最有力的行為之一就是重新配置資源,把這些過剩的資源轉移到新興產業中,包括我們現在看好的服務產業。
這期間當然會有些顛簸,但其實不用緊張,因為中國面對的問題并不是獨特的。很多保持了長期高速增長的經濟體都會有這些問題,這是因為這些國家還在發展,這樣的風險也是健康的。只有當你陷入停滯,這樣的風險才會消失,就像現在的歐洲。
NBD:但是增速下行也會伴隨很多問題,您不認為我們需要擔心嗎?
Phelps:我們可以把過去30年歸納為中國經濟第一階段,在這個階段GDP增長是驚人的,中國是世界上增長最快的經濟體,但是理性地看,這種驚人增長不可能永遠存在。
現在中國進入了第二個發展階段,風險是一定存在的,中國和其他經濟體一樣不能對風險免疫。在這個階段中,可能會在某些行業出現過剩,某些行業出現不足,也會有錯誤的決策,會有通脹或者緊縮,會有一些企業倒閉,會有一些勞動力分流,這都是非常正常的經濟狀態。
大家期待中國經濟未來會一路平穩,一馬平川。可是我想說的是,如果經濟真的是一路保持平穩的話,意味著經濟不會出現大的變革也不會有任何的進步了,而我認為未來中國的經濟會增長。
現在大家要做的是適應中國經濟的第二個發展階段,這個階段是不可能保持第一個階段的增長水平的,中國有可能是最快的,也有可能是第二快的,但這都不是問題。大家不要把精力放在市場動蕩和經濟不穩定上,而是看到第二個階段給中國帶來的機遇和挑戰。
供給側改革終要擁抱創新
NBD:我看到您在一篇文章中提到,單純追求效率是難以實現長期增長的,而且說到中國不應以這樣的國家為榜樣。您認為中國應該怎樣做?
Phelps:其實這個理論我還在自己琢磨和斟酌之中,但是你這么快就讀到我這篇文章和結論,其實我也挺驚訝的。
我不是反對提高效率,但是效率只能幫你到這么多,當你把所有低效率的地方都改正了,你還能做什么?
中國依靠大規模投資走了很遠,但是這條路已經走到頭了,必須要有創新,因為沒有創新,你就沒有新的投資選擇。歐洲的停滯就是因為他們基本上沒有了創新,所以投資的回報很少,投資機會也會被慢慢耗盡。
NBD:現在中國在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在強調提高供給的效率,您對此怎么看?
Phelps:所有供給側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是短期能促進投資的工具和渠道,而且它在一定時期內為我們帶來良好的經濟效果,比如說提高工資的增長、一定程度上促進就業。
用供給側改革的方式可以擠出一些投資機會,這也是一件合理的事情,但這不完全是一個長期的解決辦法,唯一一個長期的解決辦法就是創新。
我說的創新不是來自科學實驗室,而是企業的創新,這些在公司里工作的人發現了更好的生產方式,或者發現了更好的產品去生產。
只有這種來自企業、來自基層的內生型的創新,才能為廣大就業群眾提供有挑戰、有價值、有意義,并且真正有工作成就的就業崗位,只有這種內生型的創新和活力才能幫助中國從一個普通中等收入國家走向一個比較富裕的國家。
而你說的供給側改革只不過達到這種創新的冰山一角罷了,但那只是冰山一角,我們需要看的是整個冰山。
中美是當下最具創新精神的國家
NBD:您可能也注意到了,中國政府對于創新的重視程度可以說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您剛才說到,推動經濟持續發展的創新來自企業,但我們看到中國的很多大型企業其實是借鑒了國外的模式。您怎么評價中國的創新能力?
Phelps:首先我想給你一組數據,之前我在哥倫比亞大學組建的一個研究團隊,調查來自各個國家各種企業的創新案例以及創新企業的活動情況,我們發現,和世界上大部分地方相比,中國的創業、創新公司其實是占優勢的。
大概十多年前我們進行一個國家內生性創新能力的排名,當時中國是第四名,但是這兩年中國已經趕上英國和加拿大,排名第二,因此我覺得中國已經是一個創新能力很強的國家了,而且我一直深信真正的創新并不是來源于一些大規模的高新技術企業,也不是從一些非常繁復的科學發明中得來的,真正的創新都是來源于基層的企業。
有很多很年輕的企業,比如中國的阿里巴巴和騰訊,在創新方面做得非常好。同時也有很多創業型企業在做創新,可能很多并不成功,但這不僅僅是在中國,創新公司的失敗也并不意味著創新者能力不足,
創新就意味著你要引進一些新的產品和服務,而人們還沒有做好準備接受你提供的新產品和服務,這中間還隔著一個市場宣傳和市場教育的步驟。
所以在一個創新公司成功之前,市場上的猜測和疑惑會比較多,包括一些投資人他們也無法得到充分的信息去判斷,哪些創新的點子能真正地落地。美國創新公司的成功率是1%,這就意味著每一個做的好、做的大的創新公司背后都站著100個小公司。雖然只有1%的成功率,仍然有人愿意投資創新企業,因為一旦成功帶來的價值是巨大的。
NBD:在中國有一個熱門的經濟話題,就是我們起步較晚,所謂“后發”,但這個情況是給中國帶來了更大的優勢還是劣勢,大家爭論不休。您怎么看?
Phelps:這當然是都有的。但是現在中國必須要靠自己,尤其是在創新方面。
以前中國可以學習西方國家的創新,但是歐洲在1965年左右以后,創新就基本停止了,美國的創新也在上世紀70年代后期放緩,并且一直保持了比較慢的速度。
中國經過了三四十年的發展,西方國家可以給中國學習的東西不像原來那么多了,西方國家的創新速度也沒有那么快,所以中國必須依靠自己的智慧和想象力去尋找創新。而我認為中國是有這個能力的。
最后我想補充一下,中國和美國是當下最具創新精神的國家,沒有創新經濟將停滯不前,無法復蘇。所以我非常鼓勵創新企業、創業者們能拿出你們的精神,而且要接受,失敗其實是經濟中的常態,但是失敗背后一定會有成功。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