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永久免费/亚洲大片在线观看/91综合网/国产精品长腿丝袜第一页

每日經濟新聞
今日報紙

每經網首頁 > 今日報紙 > 正文

“掛號費應由醫生自主定價”

每日經濟新聞 2016-02-02 00:34:57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黃宗彥 江然    

◎每經記者 黃宗彥 江然

“沒什么壓力。”昨日(2月1日),因發表了一篇“掛號難”長微博,而被推到輿論風口浪尖的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心內科醫生楊慶,在面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的采訪時,輕描淡寫地說,“寫文章的時候就已有所準備,會有點波瀾。”

上周,一位女孩在北京某醫院痛斥號販子的視頻成為熱門,視頻里,女孩控訴號販子把專家號從300元炒到4500元,一時間,號販子、醫院、甚至醫生都遭遇了一輪輿論的口誅筆伐。

就在輿論不斷發酵之時,楊慶發表了一篇名為《看病難不是醫生的錯,不是黃牛的錯,是壟斷的錯……》的長微博,并以自己從醫20年的經驗和經歷為例,在文章里清晰地論述了號販子存在的邏輯在于資源稀缺,并疾呼打破壟斷。

顯然,這篇博文沒有刻意迎合忿忿不平的網友,加上有的媒體在轉載時將其標題改為“為票販子辯解”,楊慶受到了一些質疑,甚至人身安全也遭到威脅。對此,他本人并不太在意,因為還有更多人對他表示了聲援。

昨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來到了這位身處輿論漩渦的“網紅”——楊慶的辦公室,這也是他在此次微博事件后首次面對媒體。

“其實我很久沒有寫這么長的文章了,這次堅持擠時間寫出這篇文章的目的,是希望讓更多人了解目前醫療體制存在的一些問題,讓更多人對現象背后存在的問題有一些深入思考,而不是僅僅只停留在對表象的不滿。”他說。

不過,一向文筆不錯的楊慶對這篇長文并不是百分百滿意,“后面一部分內容的邏輯證明略顯潦草。”他說,“本來可以寫得更好,但我找不到額外的3小時時間來完善它了。”

就如他在長微博中所述,這位一線心內科專家除了每周半天的專家門診,還要十臺十臺地連軸做手術、查房、會診、值班、上課,還要抽時間申請課題、搞研究、帶學生,參加學術交流,講課或手術演示。而這不過是千千萬萬優秀醫生的一個縮影。

“2015年一年,坐了80多趟飛機,連家都回不了。”他在文章里說。“還說加門診?門診是加不了的。要加門診,那只有半夜了。”

楊慶本人確實很忙,在接受記者采訪的一個小時中,他不斷被病人拜訪、拜年電話打斷,來訪者的目的都很簡單,就是感謝這位醫生。“這些都是我曾經救過的命。”楊慶說得略有得意,這種得意并不讓人反感,反倒是會讓人立馬生出敬意。

“所以這點輿論并不能影響我的未來。我是一個醫生,最看中的是病人對我的評價。”他說,“另一方面,通過這個方式讓更多人讀到這篇文章,也是一種幫助教育和教化。”

對話實錄>>>

通過價格杠桿實現資源有效配置

NBD:針對號販子的現象,您的核心觀點是由于資源稀缺所引發,那么您認為該如何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

楊慶:打破壟斷,就用價格杠桿。任何一個市場經濟的國家,醫生都是高收入人群,中國卻不是,我國醫生價值被嚴重低估。我有個學弟寒窗苦讀八年獲得醫學博士,工作這么多年,每月工資我看著都心痛。中國醫生并不笨,放開執業競爭,自然會形成良幣驅逐劣幣的結果。

另一方面,通過價格杠桿,就能夠排除那些完全沒必要掛我號的病患,這些病患可能只是來開點藥,而這些藥誰都能開,實在是太浪費資源。其實通過這種自由定價的方式還有一個好處,能增加年輕醫生的收入。在我的號中,80%的病是不需要我看的,價格高了以后這一比例可能降低到50%,能從另一方面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

NBD:您提到應該讓醫生自主定價。如果放開您的票號,您準備如何定價?

楊慶:很簡單。針對經濟條件好一點的群體,可能就像發達國家的醫生一樣,仔仔細細地聊半個小時、一個小時,收500~1000元。針對一般的老百姓,收100~200元就行了。實際上這個價格并不貴,就像我在文章中算的那筆賬,很多從外地來找我做手術的患者,通過醫保報銷,最終手術費用為一萬元。如果他能通過200~300元就快速找到這位醫生,就可以省去一大家人在這里的住宿、陪同、誤工等各種費用以及時間成本,相比而言,這筆成本是真的很小的。

NBD:如果由醫生自由定價,會不會定出天價?

楊慶:出現這種可能,只有一種情況,那就是這種手術全天下只有這位醫生一個人會做。但實際上,可能沒有一種疾病只有一個醫生可以看,只是有醫生相對好些。價格放開后,就會有競爭。有人定價5千元,就有人定價2千元,甚至有人定價1千元。醫生和醫生之間難以通過協商形成聯合壟斷。

NBD:放開壟斷后應該如何進行監管?

楊慶:我認為不需要行政干預,在定價的時候可以由醫生制定出兩個標準,一是基準服務屬性,設一個最高限額,另一個則更貴,服務相應更好。就好比標配和高配。

NBD:國家大力倡導的分級診療和多點執業也是為了實現資源優化配置,但目前在推行上卻舉步維艱,為什么?

楊慶:首先是國家有關部門沒有動力去推行,其次是民營資本還不夠強大,社會口碑也還不夠好。分級診療的方向是對的,但我們還需要5~10年的時間去慢慢演變,只要撕開一個口子,這塊業務就會迅速鋪開。

NBD:此前有傳三甲醫院將取消門診,并下設到社區醫院等措施,也是為了有效配置資源?

楊慶:我贊成這個觀點,把大醫院門診取消了,醫生就必須在外執業,自然而然就放開了票號,這個做法應該大力推行。奉獻不能只簡單地看人為壓低的醫療服務的價格,而是要看價值和回報,如果價值大過回報,就已經是奉獻了。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