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永久免费/亚洲大片在线观看/91综合网/国产精品长腿丝袜第一页

每日經濟新聞
商業人物

每經網首頁 > 商業人物 > 正文

工商資本下鄉“嘗鮮”土地流轉 華潤擬每年建1座希望小鎮

每日經濟新聞 2015-12-18 00:05:17

近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華潤集團方面獲悉,華潤擬每年投資建1座希望小鎮,具體金額根據希望小鎮的實際建設需求來定。截至目前,華潤在希望小鎮建設方面投入超過了4.5億元,并已建成7個希望小鎮。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歐陽凱    

每經記者 歐陽凱

自2004年以來,中央“一號文件”連續十二次聚焦“三農”,此前11月初,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深化農村改革綜合性實施方案》,指出農村改革綜合性強,靠單兵突進難以奏效,必須樹立系統性思維,做好整體謀劃和頂層設計。

農村改革該如何摸著石頭過河?已有企業在嘗試幫扶式村鎮建設新模式。近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華潤集團方面獲悉,華潤擬每年投資建1座希望小鎮,具體金額根據希望小鎮的實際建設需求來定。截至目前,華潤在希望小鎮建設方面投入超過了4.5億元,并已建成7個希望小鎮。

中投顧問研究總監郭凡禮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希望小鎮體現了國家城市化建設和新農村建設的新模式,土地是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也是農村最核心的資源,而華潤以租金、分紅形式提高農民土地收入的模式能夠調動農民出讓土地的積極性,避免大拆大建,不再單純追求農業的經濟產出效益,可作為新農村和城鎮化建設的探索樣本。

“試水”土地流轉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希望小鎮的建設模式在于規劃先行,發揮央企多元化經營的優勢資源,在小鎮建設重要環節中配備專業人才,協調村民、政府和企業三方共建共管。

此前記者曾走訪正在修建的安徽金寨華潤希望小鎮,金寨是安徽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貧困山區縣,該縣的吳家店鎮成為華潤的第六座希望小鎮。

“我當時天天給農民開會,大部分農民不理解,需要反復溝通”,華潤五豐(金寨)現代農業產業基地常務副總經理黎超新對記者表示,按照過往的經驗,華潤要對相關村子進行統一規劃、就地改造、重建,徹底改變農民的居住環境。

值得注意的是,希望小鎮還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進行“造血”,由華潤集團慈善基金籌集51萬,占比51%,村民籌集49萬,占比49%。黎超新表示,合作社主要有兩個任務,一個是規劃開一個超市,每年拿出超市的利潤給村民分紅,一個是建設1000畝的獼猴桃農業生產基地,成為金寨希望小鎮的支柱產業,每年提取一部分利潤作為村里公共事務維護經費。

與此同時,希望小鎮還嘗鮮“土地流轉”,村民自愿將土地流轉到合作社,合作社出資投入進行平整、興修灌溉設施、引進先進的耕種設備、由專業技術人員指導耕種,在合作社的專業經營下,土地可以得到更高效率的利用,產出比提升,實現了土地的集約化增值。

據悉,土地流轉后,每畝每年給農民一定租金,年租金按照一畝400斤水稻價格計算。華潤方面也向記者坦言,這1000畝的獼猴桃基地由政府配套800多萬進行土地平整,華潤慈善基金再投入1000萬進行建設,合計將近2000萬。

“如果按照平均一畝出產2000斤獼猴桃來算,田頭收購價是每斤8元。到了超市至少能賣30元一斤,通常超市會按照每個5~6元的價格出售。”黎超新說,相比于水稻,獼猴桃更值錢,引入獼猴桃的目的也在于讓農民增收。

實際上,華潤嘗鮮“土地流轉”也是一次工商資本下鄉。早在去年11月20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便印發《關于引導農村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意見》,鼓勵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涉農企業重點從事農產品加工流通和農業社會化服務,帶動農戶和農民合作社發展規模經營,引導工商資本發展良種種苗繁育、高標準設施農業、規模化養殖等適合企業化經營的現代種養業,開發農村“四荒”資源發展多種經營。對于工商資本下鄉話題,政策制定者的意見更傾向于扶持“讓工商資本做農民做不了的事情”。

幫扶式村鎮建設新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希望小鎮設計之初,華潤方面曾試圖分析江蘇華西村等地的建設模式,而隨著華潤對希望小鎮的規劃設想逐漸清晰,希望小鎮也被不少業內人士視為下一個“華西村”。

中投顧問研究總監郭凡禮表示,華西村和華潤希望小鎮都是以企業帶動村鎮發展,但是不同的是華西村以大產業帶動新農村建設,以富強某個村鎮為目的,華潤希望小鎮則是通過聯手當地政府,對小鎮進行整體規劃,重點在環境改造、產業幫扶和組織重塑三個環節。

“華潤希望小鎮與華西村雖然都是新農村建設的代表性模式,但是二者建設模式有著本質上的不同,華潤不可能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對村鎮進行大規模改造,更確切地說華潤更多地是幫助村鎮打好基礎,后期發展主要靠村鎮自己,華潤模式能否成功有待時間檢驗”,郭凡禮對此表示。

“華潤建設希望小鎮使用的都是企業捐款和資源,我們也希望國家相關部委加強頂層設計”,華潤方面則向記者坦言,希望中央及地方政府能鼓勵企業牽頭,引導農民發展合作社等集體經濟組織,比如在農業金融信貸、稅收等方面給予合作社相應的政策優惠和資金扶持;同時在農村土地流轉方面給予補貼支持,鼓勵企業牽頭,支持農戶以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平臺,開展土地流轉和土地整理,推動傳統農業向集約化、規模化的現代農業轉變。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