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5-11-25 02:19:05
全球化是中國企業成長必須具備的視野與遠見。但在走出去之前需要捫心自問,你的“內功”是否足以應對國際化的挑戰?
每經編輯 王高
全球化是中國企業成長必須具備的視野與遠見。但在走出去之前需要捫心自問,你的“內功”是否足以應對國際化的挑戰?
中國企業海外投資大多不是為擴大市場
2014年是一個轉折年,中國資本凈投出大過凈投入,變成凈資本輸出國。這些企業海外投資的主要動機是什么?只有30%的企業是為了拓展市場,把產品賣給更多的消費者。70%的企業是為了獲得產品制造的能力,抽象一點說就是價值創造能力。
經過之前的快速發展,中國企業積累了一些資本。他們拿著這些錢到發達國家,要么收購海外企業,要么開展戰略合作,獲得技術、品牌、原材料、管理經驗、人才等,然后把這些優勢轉移回國,和國內的企業開展競爭。這是中國企業全球化最主要的路徑。
外國企業和中國企業的全球化路徑是不一樣的。外國企業全球化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降低制造成本,跨國企業最早到其他國家不是賣東西,而是造東西,他們帶著研發制造工藝和資金到其他國家,利用這些國家相對廉價但技能水平不錯的勞動力制造商品,然后回到母國或別的發達國家市場銷售。
第二階段是擴大市場規模。現在他們在其他國家制造出產品后,不再僅僅是回到母國或別的發達國家市場銷售,而是將制造地作為關鍵市場。對跨國公司來說,市場的擴大不僅能帶來銷售收入的增加,還可以帶來單位生產成本的降低,從而大大提升盈利能力。
以上是外國企業全球化的路徑。目前對全球化問題主要研究的就是這個路徑,以幫助中國跨國公司到新興市場或欠發達國家開拓市場。但我們發現,中國企業往外走不是這樣的。外國企業和中國企業全球化的動機不一樣,這決定了二者的路徑也不一樣,把外國的東西照搬到中國是不適用的。
企業要提高價值創造能力
中國市場日益變成一個開放的市場,國際品牌爭相涌入。我們最大的短板是什么?是沒有很好地投入研發。
舞臺完全開放了以后,擁有強大創新能力的跨國公司來國內爭取相同的客戶人群。而與此同時,中國消費者的購買力在持續增長,可以買得起的東西越來越多,國內產品的價格優勢也不復存在。
不僅如此,跨國公司在中國的經營策略也在改變,他們的產品線不斷向下延伸,奔馳、寶馬20多萬元都可以買到,其他輕型轎車10萬元以下的也有很多。外國產品技術含量高加上價格合適,倒逼中國企業必須提高產品的競爭力。
這時我們就面臨選擇:是自己獨立提升能力,還是通過其他的辦法。目前我國像華為這樣領先業界的企業并不多,多數企業沒有獨立提升能力的信心,主要是因為在過去快速發展的過程中沒有積累這種能力。所以要走另外一條路——嫁接國外已經存在的價值創造能力,之后再回到中國市場。因此中國企業向外走,主要是獲得海外的能力和資源,然后占領中國的主市場。
我們將來會不會占領海外市場?相信一定會,但前提是能不能提高價值創造能力。很多企業需要在中國本土市場接受洗禮,如果我們在國內市場都打不贏,走向海外將無從談起。
國內企業海外成“豪門”
有的海外并購提升能力的效果立竿見影,有的則是為了未來做儲備。
比如合生元。2013年7月,合生元出資約2000萬歐元入股法國ISM,其中250萬歐元購買了ISM20%的股份,1750萬歐元購買了ISM的債券。對合生元來說,它只花了250萬歐元就獲得了先進的技術和優質的奶粉。對于法國公司來講,既獲得了合生元的資金支持,又將產品擴大到了中國市場。
而中航國際的并購就是看到了未來潛在的機會。中航國際2011年4月收購美國大陸發動機集團100%的股份。大陸發動機集團是為通用飛機提供發動機的,通用公司目前還沒有開放其技術及產品,未來開放時價值可能會很高,所以中航國際是在為將來的市場做準備。
還有一個為未來儲備的案例就是工行收購南非標準銀行股份。2007年,中國工商銀行花費55億美元收購了南非最大銀行南非標準銀行20%的股份。非洲可能是接下來發展最快的大陸,也是中國企業下一步發展的窗口,工行在南非的布局正是為此做準備。
很多中國的銀行在海外雖然開設了支行,但規模始終不大,客戶也只是華人。工行通過收購在南非落了地,有了實實在在的銀行業務,而且提高了業務能力和組織能力。
南非標準銀行的貴金屬業務能力在全世界數一數二,工行通過入股參與了國際金融業務,同時拓展了南非的金融市場。
另一方面,雖然南非標準銀行的貴金屬業務能力很強,但是資金實力卻較弱。南非標準銀行時任CEO和董事長認為,這一戰略合作將重新定義該銀行未來的50年。當時他們最擔心的是中國工商銀行對南非標準銀行的表現不滿意。過去我們要嫁入“豪門”,最怕合作伙伴不滿意,忽然我們變成了“豪門”。
別讓收購的“餅”落空
全球化怎么取得成功?中國企業走出去提升各方面的能力,這是關鍵。假設我們收購的是一張餅,就怕回到家看到盤子里餅沒了。我們要的是能力,如果你只是買硬件,把原材料、設備買回來,這個本身沒有問題,但是如果買回來的技術、品牌、人才、管理這些核心跑掉了,收購的價值就是零。收購回來的東西能不能有效轉到國內市場,這是一個考驗,所以收購以后能否穩定和激勵管理團隊至關重要。
另外,能不能把一張餅變成一個漂亮的蛋糕?關鍵是要利用好資金,也要讓收購的東西在國內市場成長起來。所以不僅僅是把它買回來,還要讓它在國內市場落地。強大的落地能力才能讓餅變成一個漂亮的蛋糕。
綜合起來,中國有市場、有資金,我們還有制造優勢、勞動力優勢等其他的優勢,因此外國企業的技術、管理嫁接到中國企業中,雙方是共贏的。
比如合生元的收購,解決了一個工廠一百多人的就業問題。我們的企業在走出去時,要把這些細節告訴大家。這些實實在在的好處,不僅僅包括解決了就業問題,還有這些奶農可以因此多產多少奶,多賣多少奶,這樣大家就開始鼓掌了。外國企業非常在意雙贏,我們走出去的時候要把故事講出來,讓人家知道原來我們確實能帶來好處。
(作者為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教授,本文根據作者在中歐國際工商學院2015全球管理盛典上的演講整理)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