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4-07 01:05:11
◎趙曉輝
從年初一次給20家企業發放IPO批文,到之后連續兩個月的24家,再到4月份的30家,種種跡象表明,今年以來,伴隨著A股股指持續走高,新股發行節奏正在悄然加快。不過,這一現象也引起一些市場人士的擔心,加快IPO會否給股市帶來沖擊?逐月提速,監管層用意何在?
根據統計,今年以來證監會共為98家企業發放了新股發行批文,其中1月初20家,1月底24家,3月初24家,4月初30家。
對比去年全年,A股市場共有94家企業首發上市,融資471億元。而今年前4個月拿到批文的企業就近百家,這一數字已經超過了去年的總量,而且放行的家數明顯呈逐月增長趨勢。
要探究監管層政策的用意,就必須了解新股發行波折的歷史。新股發行一直是市場關注的焦點,并受市場行情的影響走走停停。2012年,證監會暫停新股發行,由此積累的排隊上市企業一度多達800多家。
盡管去年初新股發行艱難重啟,但仍面臨較大的市場壓力。去年年中,證監會宣布下半年新股發行不超過100家。在此之后,基本保持了每月十幾家新股的速度。
然而,去年下半年以來,股市行情升溫,股指節節攀升,市場交投活躍。在此背景下,每月十幾家新股發行對股市的沖擊已經微乎其微。為此,監管層對新股發行節奏進行了調整。
分析人士認為,這意味著監管層正在適應市場變化謹慎提速IPO,讓不斷涌入股市的資金通過融資進入實體經濟。可以預期,如果市場行情沒有大的變化,IPO提速的做法將繼續。
當前,市場人士最擔心的是,如果新股發行大幅提速,會不會影響股市走勢?
從市場表現來看,在4月2日晚間證監會宣布為30家企業發放IPO批文之后,次日上證綜指僅以半個小時的下跌就消化了這一“利空”消息,之后恢復漲勢,全天漲幅達1%,創業板和中小板指數漲幅更大。
有券商人士認為,在市場行情火爆的背景下,與洶涌入市的資金相比,當前的新股發行量對股市遠夠不上沖擊。
實際上,眾多學者的研究也表明,在美國資本市場和新興市場上,企業都有可能因市場因素而存在擇機上市的情況,但沒有數據顯示IPO會改變股市行情的趨勢。在國際股票市場上,也沒有一次暴跌是因IPO太多導致的。
經濟步入新常態,很多企業的日子不好過,融資難題更加凸顯。盡管央行屢次降息降準釋放流動性,但僅靠銀行放貸讓資金進入實體經濟,作用有限,股票市場必須發揮更大的資源配置作用。
但事實令人無奈:一邊是資金不斷涌入的火爆市場,一邊是排長隊渴求上市的企業,A股市場當前出現的問題再次暴露了市場化程度不夠的弊病,影響其功能發揮。
數據顯示,截至4月2日,證監會受理首發企業577家,其中已過會28家,未過會549家。未過會企業中正常待審企業507家,中止審查企業42家。即便是按照目前最高每月30家的速度,要全部消化這些企業也需要一年多的時間,況且其中很多企業已經等了不止一年。
在成熟市場,企業會根據行情自行選擇上市時間,發行價格由市場各方博弈確定。雖然經過了多輪改革,但A股市場新股發行的節奏與價格仍然是監管層說了算。這看似呵護了市場,卻造成了市場機制失靈,讓進入股市的大量資金難以有效配置到企業中去。
面對不可預期的上市之旅,一些企業選擇放棄A股,轉投海外市場懷抱。
針對這一現象,應該考慮在市場好的時候有序加快新股供給,盡快消化排隊企業。從長期來看,要把上市的選擇權交還市場,讓企業自主決定。這是支持實體經濟的應有之舉,同時也為下一步實行注冊制改革掃清障礙。 (作者為新華社記者)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