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網 2015-03-17 09:37:33
傳統機頂盒市場已經進入了平穩發展期,市場正面臨飽和,更讓傳統機頂盒廠商難受的是,互聯網企業、電視廠商、寬帶運營商等各路資本的蠶食讓本就不大的市場空間變得更窄。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黃麗 發自成都
每經記者 黃麗 發自成都
經歷了10年的發展,數字機頂盒市場正遭遇成長之困。
事實上,傳統機頂盒市場已經進入了平穩發展期,市場正面臨飽和,更讓傳統機頂盒廠商難受的是,互聯網企業、電視廠商、寬帶運營商等各路資本的蠶食讓本就不大的市場空間變得更窄。
一面小心維系著僅有的市場,一面謀劃著轉型,正是當下傳統機頂盒廠商的生存現狀。
市場見頂企業轉型
對于絕大部分傳統機頂盒生產商來說,2015年或是最難熬的一年。
自2004年國務院將有線電視數字化列入工作要點,并加速推動,10年之間,國內的有線電視數字化發展已是卓有成效。
目前,全國多個傳統機頂盒生產商在忙著轉型。
以生產機頂盒為主的同洲電子為例,因傳統業務增長受阻,公司已經自2013年底開始向電視互聯網轉型。不過其業績表現并不樂觀。同洲電子2014年業績快報顯示,公司巨虧約4億元。此前同樣致力于傳統機頂盒業務的銀河電子、四川九洲,如今則轉身“擁抱”軍工業務。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這些企業均在機頂盒市場占有不少市場份額。
“廣電行業需求爆發性增長的時期已過,市場總體容量逐步進入穩定增長,導致競爭壓力增加。” 同洲電子曾公開表示。
四川九洲董秘程曉偉亦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如今全國數字化普及率已經達到75%以上,需求趨于平穩了。
市場增速放緩,容量變小,行業毛利也逐漸走低。同洲電子在2013年年報中即表示,相比2012年公司國內機頂盒毛利率下降了約3~4個百分點。
三網融合專家吳純勇向記者分析稱,經過近10年的高速發展,機頂盒市場已經逐漸走向飽和。當初進入該市場的企業,大多目光不夠長遠,近10年發展都重視硬件生產,而當硬件飽和之后,才選擇轉型或被迫衰退。
家電行業觀察家劉步塵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如今的傳統機頂盒僅在存量市場還有價值,即過去那些老電視,但如今電子產品更新換代很快,要不了多久,都將面臨消失的窘境。
行業競爭日趨激烈
實際上,擺在傳統機頂盒廠商面前的,不僅是行業所面臨的增速放緩問題,對于他們來說,更致命的是越來越多的資本加入“客廳爭奪戰”。
互聯網的興起和發展,帶動了機頂盒市場的創新和內容的豐富。“電視機頂盒就像電腦主機,可以涵蓋的內容十分豐富。”吳純勇向記者稱,當機頂盒接入互聯網之后,將產生更多的增值效應,因而也引來了樂視、小米的入局,阿里也聯手華數傳媒做起了“天貓盒子”。
耐人尋味的是,傳統機頂盒廠家為何要舍近求遠,不就近加快轉型為互聯網機頂盒布局呢?
吳純勇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分析稱,傳統有線數字電視機頂盒作為單純的硬件設備商,若要轉型跨界到OTT或IPTV機頂盒,面臨困難重重。“一是有線電網運營商同意不同意很關鍵;其次是加入互聯網對機頂盒配置要求更高,芯片等成本將增加,老百姓可能并不愿意買單;再次是小米、樂視等善于打價格戰,這是傳統制造商無法做到的。”
而讓傳統機頂盒廠商無奈的遠不止這些。隨著三網融合的推進,電信運營商也加入了這場戰役,電信牽手華為,移動也與廣電展開了合作。
此外,傳統電視廠家對于客廳之戰也是來勢洶洶。基于機頂盒操作復雜的這一弊病,包括創維、長虹等電視廠家開始簡化程序,研發了將機頂盒置入電視中的一體機,打造全新的互聯網電視產品。
對此,吳純勇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現在這個格局也是好事,可以倒逼企業轉型,讓更有創新力的企業來盤活這個市場。”
吳純勇進一步分析稱,2015年將成為機頂盒產業的關鍵節點,在三網融合試點過程中,能否拉動信息消費,推創新業務獲取增值服務,是機頂盒市場的關鍵。“其實這個市場潛力還是很大的,如在增值業務中加入養老業務,如果全國有1億用戶,一戶能收取1塊錢也是很可觀的利潤,而且這是可持續的。”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