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3-04 00:46:56
國內經濟形勢在轉型中持續低迷,人民幣長期溫和貶值、外匯儲備很難再大幅增加。基于這樣的背景,外匯儲備還是留著過完這個冬季更為現實。
◎每經評論員 葉檀
由于不能直接從該報道中獲得完整的上下文語境,只能推測張委員的建議可能有兩條路徑:
其一是直接借給企業在國內投資,但這等于通過結匯的方式再發一遍人民幣,這是老調重彈;其二或許是借給企業在海外投資,等于承擔起目前國家進出口銀行、國家開發銀行的部分政策功能,以低息貸款方式為海外投資籌集資金。
這樣的方式是否可行呢?
資本外流風險日益加大
中國已成為凈資本輸出國。2014年,中國實現對外直接投資1160億美元,加上中國企業在境外利潤再投資和通過第三地的投資,實際對外投資規模約1400億美元,超出中國利用外資約200億美元。
市場對人民幣信心較為低迷。央行網站公布,截至2014年12月,我國外匯儲備為38430億美元,從去年6月的39932億美元一路回落,而去年增量也比前年要減少近4800億美元,創10年來最低。
今年1月金融機構外匯占款余額為29.3萬億元,環比減少1082.61億元。國家外管局披露,2014年第四季度,中國資本和金融項目逆差912億美元,創16年之最。經濟數據持續數月低迷、人民幣持續貶值預期、美聯儲加息預期是外資的離心器,通常降息后的降準是用來對沖外資外流的利器。
外商投資數據確實在回升。商務部的統計顯示,實際使用外資金融今年1月同比大增29.4%,達到139.2億美元。當月全國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2266家,同比增31.8%;合同外資金額332.1億美元,同比增長126.2%,遠高于去年底的增速。
海外投資收益不容樂觀
但很可惜,上述數據未能提振市場對人民幣的信心。2月28日中國央行降息,3月2日盤中美元對人民幣即期匯率最低點達6.2733元,人民幣較中間價跌幅約1.98%,創逾29個月新低,中間價連續第二日走貶,到近4個月低位。國家外匯管理局日前發布的2015年1月銀行結售匯和銀行代客涉外收付款數據顯示,1月結售匯逆差504億元人民幣,連續6個月出現逆差。
從長期來看,貨幣的信心建立在企業質量上升、投資效益上升的基礎上。不管是國內投資還是國際投資,沒有優劣之分,投資只有盈利不盈利之分,或者盈利多少之分。要區分一個投資是好是壞,不在于你投資在哪里,是否看上去高大上,而在于投資的真實收益到底如何。
可收益情況并不容樂觀。根據外管局的統計,2011年中國的海外投資凈收益為-268億美元,2012年為-235億美元,2013年我國對外投資收益逆差599億美元。
另據張明的研究文章,中國、日本、德國同為海外主要凈債權國,但在2004年至2010年期間,日本與德國的海外投資凈收益均為正,而中國的海外投資凈收益8年中有5年為負。
外儲需留作越冬的口糧
目前,中國與美國恰好呈現出完美的鏡像——中國作為海外凈債權國的海外投資凈收益為負,美國作為海外凈債務國的海外投資凈收益為正。雖然凈收益為負不等于海外投資虧損,但中國的海外投資質量比發達國家差是不爭的事實。我們可能買了一大堆資產,收益卻不高。
全球大多數國家都加入貨幣貶值的時代,中國央行不得不順應大勢。國際資本市場對人民幣持續貶值的預期大增,隨著美元的強勁漲勢,資本外流壓力加大,企業結匯意愿降低,更多人愿意留著美元。
很多人打外匯儲備的主意,但外匯儲備并不是實際意義上的支付貨幣,將外匯儲備的十分之一作為信貸形式給予企業,無疑是望梅止渴。與其這樣打外儲的主意,還不如央行直接印發基礎貨幣來得直接、便宜,還不如放松政策鼓勵國際化的企業多賺取投資收益來得更實際。
無論什么戰略,都必須具有市場化的思路與企業思維。國內經濟形勢在轉型中持續低迷,人民幣長期溫和貶值、外匯儲備很難再大幅增加。基于這樣的背景,外匯儲備還是留著過完這個冬季更為現實。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