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03 00:53:01
每經編輯 張威發自北京
每經記者 張威 發自北京
近日,有投資者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反映,以債權轉讓為特色的騰信嘉華國際投資管理(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騰信嘉華)資金鏈出現問題,很多投資者在該平臺購買的理財產品已到期,但本金卻遲遲不能返還投資者。
據了解,目前騰信嘉華對于產品到期不能返還本金的客戶,每月只返還一半的利息,投資者初步統計北京地區客戶到期未兌付的本金有幾千萬元。記者撥通了該平臺的客服電話,客服表示,目前所有業務都停了,主要是資金鏈在8~9月份出現問題,導致兌付出現困難,具體原因只能由公司領導解答。
記者通過投資者提供的電話聯系騰信嘉華CEO劉云騰以及法人代表常麗,均未取得聯系。同時,記者通過工商信息查詢發現,騰信嘉華與其擔保方的主要股東名字相同。據了解,目前北京海淀區公安經偵部門就此事已經立案。昨日(12月2日),騰信嘉華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從2015年1月1日起將按照時間先后順序、按比例返還投資者本金。
資金轉入自然人賬戶/
騰信嘉華官網顯示,公司總部位于北京市中心的東方廣場,是國內領先的從事個人信用借款咨詢與管理的專業性服務平臺機構。是一家集財富管理、信用風險評估與管理、信用數據整合服務、小額借款行業出借、借款咨詢服務與交易促成、公益性借款等業務于一體的綜合性現代服務公司。
孫東(化名)告訴記者,其曾先后兩次在騰信嘉華購買過產品,第一次是朋友的同事推薦的。他在2013年3月份前后購買了18萬元的月息通產品,當時每個月都向其返還1%的利息,但產品到期后,本金歸還是拖延了幾個月時間。
“當時催了幾次,他們解釋稱,產品到了贖回期限,得重新將債權匹配給別人,需要一段時間,最長時間是3個月。后來,晚了一個半月才將本金返還給我,但當時是晚一天就多付一天的利息,我也就挺信任他們的。”孫東說。
孫東介紹,去年6月19日在超市恰巧再次遇到騰信嘉華推銷產品,當時又購買了5萬元的月息通,隨后也是每月正常返息,但今年6月18日到期后,本金沒有如期返還,給公司和客戶經理打電話也無人接通。
孫東提供的一份 “債權轉讓及受讓協議”顯示,這個產品的債權還款時期是2016年5月30日,轉讓人為劉云騰,孫東購買后將資金直接轉入劉云騰的個人賬戶,而協議上關于借款人職業情況以及借款人借款用途一欄并沒有清楚標記,寫的是企業擔保。
另一位投資者提供的“債權轉讓及受讓協議”顯示,轉讓人仍為劉云騰,初始出借日期為2013年3月20日,還款日期卻是2012年的9月份和10月份。“他們這個就是假的債權。”有投資者告訴記者,因為是朋友推薦的,合同內容都沒仔細看。
隨后,記者聯系到曾經在騰信嘉華工作過的客戶經理王力(化名),王力告訴記者,她也購買騰信嘉華的產品。在資金鏈出現問題后,她曾電話聯系過劉云騰,劉云騰表示,因為資金投向房地產領域,從銀行貸款周轉資金出現問題導致資金鏈斷裂,出現本金兌付困難。“后來栗業接替劉云騰后,他也說債權有假的,我們有相關錄音。”
騰信嘉華另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由于產品涉及資金池,P2P平臺肯定有假債權,只是數量上多與少的問題。就上述情況,記者分別聯系劉云騰、常麗、栗業等人求證,但電話均未接通。
昨日,記者通過騰信嘉華工作人員了解到,從本月開始,在騰信嘉華購買產品未到期的客戶仍能按期獲得1%的月息,但到期的客戶只能返還0.5%的利息。從2015年1月1日開始,平臺將按照投資者產品到期的時間順序,按比例返還投資者本金。不過,有投資者向記者反映,目前仍沒有收到利息。
北京海淀區經偵部門已立案/
孫東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他的本金到期3個月后,給騰信嘉華打電話就沒有人接聽了,客戶經理也不接聽電話,隨后由一個名叫栗業的人接替劉云騰管理公司業務。
“10月15日根本就不可能兌付,剛開始的時候以為只是臨時出了一些問題,后來逐漸聯系到很多本金到期沒有兌付的投資者,就報警了。”孫東說。
據投資者介紹,北京地區投資該平臺到期的本金規模約有4000萬~5000萬元,現在投資者已在陸續向公安經偵部門報備,預計也有2000萬~3000萬元。
記者撥打了騰信嘉華客服電話,客服人員表示,目前該平臺已沒有銷售的產品,所有業務都停了,主要是因為資金鏈在8~9月份出現問題,導致兌付出現困難。至于資金鏈出現問題的原因,具體只能由公司領導解答,目前北京、長春、青島三地都出現了資金問題。
隨后,記者聯系到在騰信嘉華的一位長春投資者,該投資者表示,她也是通過朋友推薦購買的產品,當時也是因為信任朋友推薦,連合同都沒有仔細看,就投入5萬元。
“2013年7月份購買5萬的產品,將資金打入劉云騰的賬戶中,月利息1%,年利率12%。到期幾個月后,本金仍沒有兌付,我們就組織人去報案,發現長春的公司都不在了,估計明年5月份到期兌付金額也有上千萬元。”長春投資者告訴記者。
據騰信嘉華的工作人員介紹,平臺客戶總數也就500人,總體資金規模在1億元左右,本金到期沒有兌付的應該有幾千萬元。
由于投資者處在不同的城區,需要到不同城區的公安經偵部門報案。目前海淀區經偵隊已經立案,記者昨日聯系到北京朝陽區經偵隊,工作人員表示,案件有偵查期限,現在正在偵查,偵查期限是兩個月,相關證據還在收集,到朝陽經偵報案的時間比較晚,只有幾個人報案。
平臺、擔保方股東現同名人士/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投資者提供的產品合同上注意到,合同的丙方(擔保方)是千秋鼎鑫國際市場調查(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千秋鼎鑫)。
北京市工商登記注冊基本信息顯示,騰信嘉華在2012年12月6日和2013年9月份先后兩次變更注冊資本,第二次變更后,注冊資本為1000萬元,其中自然人股東楊鳳琴出資800萬元,自然人股東常麗出資200萬元,公司主要成員包括執行董事和經理常麗,監事楊鳳琴,法定代表人常麗。
同時,工商登記注冊信息顯示,千秋鼎鑫注冊資本為100萬元,其中自然人股東楊鳳琴出資98.5萬元,自然人股東李寧出資1.5萬元,公司執行董事和經理楊鳳琴,監事李寧,法定代表人楊鳳琴。
另外,工商登記注冊信息還顯示,兩家公司的住所為同一地址。從工商登記注冊信息來看,騰信嘉華的大股東和擔保方千秋鼎鑫的控股股東均名為楊鳳琴。同時,投資者和騰信嘉華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劉云騰和楊鳳琴是母子關系,劉云騰和常麗是夫妻關系,劉云騰用她們兩個人的身份證注冊這兩家公司(騰信嘉華、千秋鼎鑫)的,但平日運作都是劉云騰負責,現在出事了就都找常麗,因為她是騰信嘉華的法人代表。”
此外,騰信嘉華在官網發布的一則聲明表示,“按照銀監會規范P2P平臺之相關規定,我司正在轉變經營模式,因而出現暫時兌付放緩等情況。我司正積極解決因此出現的所有問題。對于社會及網絡上出現的不實謠言,我司保留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利。我公司已搬離原位于東城區東方廣場E1座1501的辦公地址,新的辦公地址:北京市豐臺區開陽路1號院瀚海花園大廈5層05號。”
隨后,記者向客服咨詢公司現在的地址,她表示,這則聲明很早之前就發了,為了節省開支,公司已搬回了最初的辦公地點——大成國際,而且北京地區其他分部都關門了,統一到大成國際這邊。據記者了解,目前該公司北京總部只有幾名工作人員,并且留下的工作人員在騰信嘉華也有投資。
法律人士:債權轉讓涉嫌非法集資
一方面是P2P等新興互聯網金融業態快速發展,另一方面是平臺跑路、本金不能兌付等現象時有發生。
記者在上述采訪過程中注意到一個普遍現象,很多投資者都是通過朋友介紹購買了騰信嘉華產品,甚至有投資者的合同都是放在客戶經理那里保存,在簽訂合同之前根本就沒有仔細閱讀產品的相關信息。
中央財經大學金融法研究所所長黃震向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債權轉讓平臺和P2P平臺是兩回事,P2P是將風險分散的技術,而債權轉讓如果是從一個人那里轉出就是偽P2P。如果平臺和擔保方有共同的股東沒關系,但要看實際控制人是不是一個人,如果平臺的大股東和擔保方的大股東都是一個人,那么,這個平臺就涉嫌實際控制人關聯交易。“現在確實應該加強投資者教育、宣傳工作。”
某法律人士也向記者表示,目前的投資者在金融投資方面還不成熟,風險識別能力還很欠缺,所以在投資新興領域的時候,就容易出現被蒙騙的情況。債權轉讓是一種證券發行行為,“成立一個平臺,再找來一個擔保方,或者平臺實際控制人再成立一個擔保公司,這種債權轉讓有非法集資的嫌疑。”
北京市中勤律師事務所律師韓晗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操作模式看,名義上是以騰信嘉華作為一個信息交流平臺進行債權轉讓的交易,實際上,該企業與擔保企業是否由一人實際控制、轉讓的債權是否真實存在、借款的真正用途等問題,均為一團迷霧。不排除設立該平臺的企業,借債權轉讓交易之名,行高息集資之實,涉嫌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其次,投資人應注意到的風險是債權轉讓人為自然人,借款人為自然人,且詳細情況披露不清,這會造成幾方主體與騰信嘉華不存在明顯關系。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