邦地產 2014-09-16 16:11:31
興麟系時代的終結,并不只是一個企業的生存現象,更映射出行業的業態和發展趨勢。中介行業的輕資產營運乃至房地產行業的“互聯網化”,都是“去興麟系時代”的節奏。
每經編輯|蔡雅蕓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旗下官方地產微信公眾號邦地產。邦地產是一個幫助房地產企業高層管理者們輕松掌握專業資訊和工具的平臺,我們每天向您及時提供業界最新信息,若您還需要實用工具及服務,請隨時發郵件到 bangdichan@nbd.com.cn。
兩種方式關注邦地產:
1、添加微信號:Real-estate-Circle
2、掃一掃二維碼:
記者:王杰
雖然吳秉麟已被公安機構控制,但在興麟房產的員工眼里,前老板依然是個“能人”。
2009年起家,短短5年時間,吳秉麟將業務擴至全國50余城,如果不是資金鏈斷裂,興麟房產病毒式的快速復制大法,也算是個商業“奇跡”。
傳統的二手房中介模式,長期以來是以收取交易雙方的傭金為主要盈利模式,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中介費”。
而為了能短時間成功,興麟房產老板吳秉麟的最初“經營思路”,是拿客戶的首付款和定金去開拓市場,開設更多的店面,用規模上占領市場,然后寄望于逐步走向正規。但通向合法合理商業模式的道路,比他想像的要長得多,這家企業到最后根本不在乎二手房的成交率了(僅20%的過戶率),所有員工只想著,千方百計把首付款拿到。因此企業的目標偏離了賣房,而是擴規模。
也因此,興麟房產對傭金能否足額收取,要求并不是很高,甚至給客戶打出五折的優惠,在市場上看起來頗具競爭力。
這種劍走偏鋒的做法,其實是鉆了行業資金監管薄弱的漏洞。拆了東墻補西墻,只是維持時間長短的問題,等到行業低迷期,或者行業一旦規范起來,類似于興麟房產這類“裸泳者”必將捂著羞處跑路。
那么,吳秉麟又為什么急于擴大門店規模?
在興麟系開始大規模擴張的2012年,正是中國互聯網行業發生深刻改變的一年。那一年,微博意外崛起,并成為上億網民生活工作中舉足輕重的角色。越來越多的人利用各大微博平臺進行資訊的獲取,微博逐漸搶奪了傳統門戶網站的風頭。也是那一年,微信悄然出現,互聯網的移動趨勢打破了傳統生態的平衡,成為許多穩定商業模式的增量亮點。
搜房網2010年9月登陸紐交所(NYSE:SFUN)之后,股價真正開始走高,是始自2012年。一直到今年8月20日,搜房的商業模式都分為三大塊:在線廣告、電子商務及房源發布。過去幾年,在線廣告與電子商務貢獻了搜房大部分收入。但其房源發布業務,即與線下房產中介密切合作這一塊,雖然營收占總盤子的比例不大,但對于后者來說,卻構成了一筆不小的支出。
我們來分析一下房產中介公司的利潤獲得途徑。交易成功后的中介費首先要向經紀人支付提成,給經紀人發完底薪和提成后,剩下的收入,總公司在扣除房租、水、電等成本后,會向店長或者分店經理支付工資和獎金。一位資深二手中介業內人士透露,一家“標準配置”的店,每月至少要做兩單交易,才能保持盈虧平衡。
由于搜房們在市場上的絕對優勢地位,傳統中介公司不得不拿出一部分收入與其合作。
在房屋中介和搜房的合作模式里,前者在搜房網購買端口,中介業務員推送房源獲取網站購房者關注,最終到線下成交。而搜房代表的房產電商,則依賴中介、開發商掛出的房源吸引購房者關注網站,進而收取服務費用。
據《經濟觀察報》報道,鏈家地產副總裁林倩表示,2013年是房產電商畸形發展的一年,鏈家支付的端口費用全國達到3億~5億元,比2011年、2012年暴增3倍。加之2013年市場持續走熱,搜房們不斷變相推出高價新品,讓中介公司不得不上交更多的端口費。
直到今年,深圳、青島、重慶等多地的房產中介公司結成聯盟,抵制搜房網。此起彼伏的抵制風波令搜房股價大跌,加之中國房地產行業拐點來臨,搜房網走上了轉型之路,開始徹底變成一家銷售公司,積極探索房產電商O2O模式。
同時,一些先知先覺的傳統大型中介公司也在互聯網的沖擊下,積極轉型,開始建立自己的網絡平臺。比如鏈家將其線上全面升級,并推出用戶體驗較好的移動端APP,不再一心擴張門店,而是努力讓自己變得更“輕”。
與鏈家們相反,對行業趨勢有不同判斷的吳秉麟走的卻是將擴張進行到底的路子,堅信規模決定一切。
與互聯網的“輕”模式相比,傳統中介是典型的重資產模式。但隨著中國房地產行業從“黃金時代”步入“白銀時代”,全行業都在試探更輕的模式。但我們不知道,還有多少中介企業和“興麟系”一樣,讓自己本就臃腫的身軀繼續膨脹。而當市場不景氣、成交清淡時,用于擴張的資金捉襟見肘,便只得利用客戶的首付款和定金的滾動,來實現門店擴張。這種飲鳩止渴的方式,最終令企業倒在了自己釀好的一杯毒酒面前。
不僅是中介行業,房產開發商也都開始“互聯網化”。
如果說本輪樓市變化引發的第一階段調整,是房企針對房地產產品開發進行的成本控制,和標準化、多元化產品的內斂式專業性調整,那么,2014年的第二階段調整已經轉向了更深刻、更廣泛的領域:房企的戰略都圍繞互聯網經營展開,以萬科等為代表的房企正在進行項目運營方式方面的更大膽嘗試。比如6月聯姻百度,9月牽手淘寶……
用“千店一面”來形容一線城市的中介店面,一點也不為過,興麟系在全國50余城市的近2500家門店在服務形式和內容上也毫無變化,為客戶提供服務的選擇空間看起來很大,其實很單一。然而,客戶對中介服務的要求越來越高,對信息和服務的需求呈現出多樣化。這種矛盾,只會令客戶越來越遠離中介公司。
無論是重資產化,還是用戶體驗的單一貧乏,“興麟系”的做法都未能與時俱進。擴大到行業層面來說,傳統中介是典型的重資產行業,靠數不清的門店和經紀人的人海戰術來招攬顧客,這和互聯網精神實際上是背道而弛的。一旦樓市低迷、企業資金鏈緊張,這些未能及時轉型的中介企業就會暴露在風險之下,而“興麟系”不過是這個生態變遷過程中,比較早倒下的一家而已。下一個倒下的會是誰,只是時間問題。
考慮到這次行業的調整,也有利于房產代理行業的整肅。
邦哥邀請:
關于房產中介行業的發展前景,如果各位中介大佬有不同觀點,歡迎來稿縱論。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