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6-12 00:16:38
在國際貿易中廣泛使用的信用證結算模式,在國內居然成了一些人的融資工具!繳納一定比例的保證金,由銀行墊付貨款之后,銅等大宗商品物資就漂洋過海來到中國。
在國際貿易中廣泛使用的信用證結算模式,在國內居然成了一些人的融資工具!
繳納一定比例的保證金,由銀行墊付貨款之后,銅等大宗商品物資就漂洋過海來到中國。迅速變現或抵押給銀行,企業手上就有了筆可以周轉3~6個月的現金,在銀根比較緊張的當下,這筆錢顯得無比珍貴,進入民間融資市場,投入房地產或股市都是合理的選擇。
在人民幣升值和中外利差擴大的預期之下,大宗商品牛市氛圍濃厚,融資銅交易看起來是筆穩賺不賠的買賣。于是,有人開始鋌而走險,利用虛假倉單重復抵押騙貸,循環操作把融資銅演變成“雞生蛋、蛋生雞”的游戲,風險開始集聚。于是,青島港融資騙貸案東窗事發……
《《《
市場動態
青島港事件繼續發酵滯留銅船貨流向LME倉庫
每經記者 彭斐 發自山東
即使6月6日就已發布澄清公告,但青島港(06198,HK)正進行的金屬融資騙貸調查,所帶來的影響卻在繼續發酵。
日前,有外媒報道稱,因銀行和貿易商擔憂相關金屬貿易融資風險,部分滯留青島港的銅船貨不得不改運往監管更嚴的LME(倫敦金屬交易所)倉庫。
值得注意的是,有業內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稱,青島港調查雖尚未出結論,但市場開始懷疑其他港口是否也存在類似問題,其中包括銅庫存最多的上海。
事實上,已有市場消息顯示,一些金屬已經由上海和其他港口轉去韓國、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LME倉庫,但目前無法確定具體數量。
涉案主角正式露面
在青島港承認融資騙貸調查后,在紛雜的市場消息中,涉案主角終于浮出水面。
昨日 (6月11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德正資源控股方面證實,德誠礦業與德正資源控股的老板實為一人,兩家辦公地點位于同一辦公樓內。公司目前正協助進行相關調查,但對于調查的具體細節,德正資源控股并沒有透露。
昨日上午,一位在青島港有金屬銅存放的企業人士稱,“其實這個事件整個就是那么一家,德誠礦業涉及的倉庫,都已暫時停止發貨。”
對于貨物存在的缺口,一位銅業內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初步判斷在2萬~4.5萬噸電解銅,而青島港的存量,以銅礦為主,但折算成電解銅,也不過10萬噸左右。
據我的有色網監測,6月11上海電解銅的最低報價為4.85萬元/噸。以此計算,青島港電解銅缺口貨值或在9.7億~21.8億元之間。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企業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稱,與鋼貿重復抵押事件頻發不同,融資銅的重復抵押,還是第一次聽說。
值得注意的是,青島港在6月6日公告中亦提及,其正在調查一宗欺詐案件,涉及一名貨主以第三方貨運代理的名義儲存于大港分公司的若干鋁及銅產品。
在上述企業人士看來,此次亦暴露出港口在倉庫公司管理上的漏洞,不排除有港口內部人員與貿易商里應外合的可能。
不過,在上述業內人士看來,此次融資騙貸應為小概率事件,但由此對大宗商品引發的連帶作用,已開始顯現,有銀行已對其他港口產生懷疑。
據華爾街日報消息,西方銀行擔心潛在的欺詐行為,已經在又一個中國港口蓬萊顯露出來,調查人員無法接觸儲存在蓬萊港的抵押物。
融資銅加速回流LME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LME現貨升水大幅回調,同時伴隨著LME持倉量的小幅下降。前期市場擔憂巨大持倉可能形成“逼升水”的風險正在逐步解除。
6月10日消息,LME周二公布的數據顯示,該交易所的銅庫存減少0.3%,至166825噸,為2008年8月以來最低位。
6月11日上午信息顯示,LME隔夜倫銅振蕩回升,其中3個月LME銅尾盤收漲0.33%至6697美元,為五個交易日來首次收漲。
不過,高盛最新報告認為,對青島港金屬庫存的調查可能促使國際銀行進一步限制在中國的大宗商品融資業務,并削弱外匯資金流入。
咨詢機構人士表示,倘若銀行對銅倉單質押融資業務大幅收緊,囤積在保稅區內大量的銅庫存將成為“堰塞湖”,流向國內或LME倉庫,后果難以預料。
外電引述3家倉儲公司人士透露,在青島港涉嫌違規遭到調查后,韓國和中國臺灣地區的金屬倉庫運營商,已接到關于將存放在青島港的金屬轉移至這些運營商旗下倉庫的查詢。
蘇克敦金融業務發展主管JeremyGoldwyn于6月5日表示,部分銅可能被從中國移至LME在韓國、新加坡或馬來西亞的倉庫。
對此,上述咨詢機構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轉口貿易主要是倉單的一種轉換,在里面升點水,可能運到LME其他倉庫比較多,但這種境外交易一直比較普遍。
值得注意的是,LME的全球倉儲系統,是世界最大的金屬倉儲網絡,并擁有700多個認證倉庫。據外電報道,一家LME認證倉庫運營商消息人士稱,已有人詢問最早在下周將銅從中國大陸運至臺灣地區或韓國的事宜。
不過,上述企業人士表態稱,此次融資騙貸事件,有被夸大成分,本身銅融資各方面程序已比較規范,涉及調查的貨物,可能只限于個別貿易商,向LME回流可能只是短期事件。
《《《
投行看市
高盛等國際投行堅定看空 銅價走勢難料
每經記者 涂穎浩 發自上海
隨著青島港調查融資騙貸的影響逐步發酵,近日,高盛發文繼續看空今年銅市,考慮到該事件可能導致融資交易快速關閉,預計6200美元/噸的目標價將提前實現。而影響更為深遠的情形是——調查擴大至更大范圍的中國商品融資交易。
高盛唱空銅價反彈?
受青島港事件影響,銅價連續第二周下跌,但跌幅有所收窄。
昨日(6月11日),倫銅在前一交易日觸及一個月低位之后企穩,盤中觸及6732.5美元/噸,收復本周的跌幅。由于銅需求旺季即將結束和供需結構的轉變,銅價走勢未來還將面臨新的變化。
對此,國泰君安金屬分析師許勇其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此次銅價下跌情況特殊,還有機構做空的可能,“突發情況使通過融資賺取利差的方式改變,融資商將手上的頭寸迅速除掉以防范風險。”
隨著青島港調查融資騙貸的影響逐步發酵,市場哀鴻遍野,國際投行亦紛紛發布唱空報告。巴克萊在近日的報告中稱:“調查可能壓制中國的銅庫存融資交易活動”,并指出,“庫存銅的憑證真偽對把這些庫存用于融資交易至關重要。”
10日,高盛發布一份看空銅價的報告引起市場關注:其堅持今年年底前銅價達到6200美元/噸的預測。考慮到“青島港事件可能導致融資交易快速關閉”,高盛稱,目標價可能提前達到。
多家期貨研究機構也紛紛發布報告看空銅后市,基于供應緊張局面緩解和需求隱憂增加,隨著6月份的到來,北半球的傳統制造業旺季即將謝幕,季節性利多因素將有所削弱。
銅融資利潤率下滑
受到融資成本提高的影響,回購業務和銅融資交易在保稅區進一步壓縮。根據高盛的報告,由于調查已對銅價構成壓力,或許還會抑制中國的外匯流入。可能繼續導致外資行通過商品融資業務流入中國的外匯規模大幅減少。這將使得以存放保稅倉庫方式持有商品的動機大打折扣,從而增加“可見”庫存,對現貨價格造成的下行壓力將超過對期貨價格的上行壓力。
影響更為深遠的情形是——外資行調查擴大至更大范圍的中國商品融資交易。高盛指出,如果有更多類似案例出現,整個業務的相關敞口會被大幅下調,商品融資和回購業務也將步入無序收縮狀態。“這個問題可能影響面非常之廣,甚至有可能影響全球的影子銀行體系。”
對此,富寶金屬分析師雷連華指出:“很多做融資的貿易商,從銀行所獲資金多數投向房地產市場及周邊領域,或被銀行‘拋棄’的行業,甚至很多房地產企業自己就在做這件事情。”為了融資而融資,這就導致了大量的“虛假”貿易。
高盛稱,“隨著外資行削減其對中國商品融資交易的敞口,貿易融資的利潤率可能大幅下滑。”由于人民幣與美元利差收窄的預期及LME周轉成本上升等因素,今年三月以來,銅融資的利益空間已經顯著下降。
《《《
銀行反應
外資銀行尚未停止在華大宗商品融資業務
每經記者 沙斐 發自上海
山東青島港商品融資調查事件不斷升級,外媒曝出包括渣打銀行在內的多家外資銀行或被卷入其中,外資行普遍擔心其金屬融資業務收回貸款的風險提高。
昨日 (6月11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就上述消息向部分外資銀行求證。渣打銀行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已注意到并關注目前中國大宗商品融資的一些事件。該行稱,大宗商品融資是渣打銀行的一項重點業務,為客戶提供支持的承諾不變。
此外,記者從花旗、渣打等外資行了解到,目前并未停止在中國的大宗商品融資業務。
外資行:調查還在進行當中
6月6日,青島港上市首日,公司隨即發出公告,就有關部門調查儲存于青島港的金屬礦石產品而暫停運出鋁及銅等商品進行澄清,稱5月31日公司大港分公司接獲公安機關函件,正調查一宗涉嫌欺詐案件,涉及一名貨主以第三方貨運代理的名義儲存于大港分公司的若干鋁及銅產品。
針對青島港6月6日的公告,中國中信集團旗下中信資源于本周二發布公告稱,公司的進出口商品業務擁有若干存放在青島港保稅倉庫的氧化鋁和電解銅,目前公司已采取防備措施,于上周二(6月3日)就公司的氧化鋁和電解銅向青島法院申請并已取得查封令。
據外媒報道,青島港商品融資調查事件過程中,包括花旗集團、渣打集團、南非標準銀行、荷蘭銀行、法國巴黎銀行和法國外貿銀行等部分外資行也被卷入其中,一些外資和中資銀行也申請了類似的法庭查封令,試圖獲得抵押品。
渣打銀行昨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已注意到并關注目前中國大宗商品融資的一些事件。具體到在山東省的大宗商品融資,渣打方面表示,正在和客戶緊密合作,由于調查還在進行當中,無法做進一步的評論。
尚未停止大宗商品融資業務
針對愈演愈烈的青島港商品融資調查事件,市場方面有消息傳出,多數銀行可能已經停止對鐵礦石、銅、鋁、大豆等大宗商品的信用證貿易融資業務。
花旗銀行昨日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短期內可能不會對該事件發表任何評論,但可以肯定的是,該行在中國的大宗商品融資業務仍在正常運作。
渣打方面也同時表示,大宗商品融資是渣打銀行的一項重點業務,為客戶提供支持的承諾不變,目前并未停止在中國的大宗商品融資業務。
雖然相關業務仍在進行中,但據外媒報道,出于收回貸款風險的擔憂,許多銀行都開始縮小金屬融資業務的規模,這或將大幅減少中國的金屬進口量,并影響到全球大宗商品市場。
事實上,自去年底以來,外資行撤離大宗商品業務領域的消息不絕于耳。其中,位列大宗商品業務五大金融機構的德意志銀行就在去年12月宣布,將關閉全球大部分大宗商品業務,德意志銀行退出的領域包括能源、農業、工業金屬和紡織品交易業務,將保留貴金屬交易和大宗商品指數團隊。
與此同時,包括瑞銀、高盛、摩根士丹利等多家國際投行宣布考慮退出大宗商品業務,撤離大宗商品業務的潮流似乎已勢不可擋。
去年七八月間,LME“庫存門事件”爆發,高盛、摩根大通等投行及嘉能可等大宗商品交易商被質疑通過控制倉儲和自營業務來推高金屬價格。去年12月10日,美國通過了 “沃爾克規則”最終版本。這項新規主要包括三方面內容:禁止銀行機構從事大多數自營交易;限制銀行機構投資對沖基金和私募股權基金;要求銀行機構設立內部合規計劃,并向監管機構提交相關計劃和報告重大交易活動情況。
對于 “沃克爾規則”帶來的影響,市場人士分析認為,未來大宗商品期貨交易可能逐漸趨冷,市場流動性減弱,加上QE3退出,以及商品板塊價格下挫,將使國際投行大規模撤離大宗商品業務。
《《《
背景分析
貿易商:銅融資風險來自倉單泡沫
每經記者 張威 發自北京
近期,銅融資市場監管趨嚴,青島港發生的問題也讓市場反思。銅融資模式如何?其融資的操作流程和風險點在哪里?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貿易商那里了解到銅虛假融資最大的風險來自融資客打通了某些環節,制造了假倉單,制造了倉單質押的泡沫。
泡沫來自融資客打通某環節
金屬銅進口容易、出口方便的特性決定了它在中國有著多年的貿易融資屬性。
貴金屬投資專家、興業銀行分析師蔣舒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如果銅融資被查了,目前替代還有一定的難度,很多金屬不具備銅融資的屬性。此前由于人民幣單邊升值幅度較大,貿易商都通過進口銅進行利率、匯差套利。
據了解,銅貿易融資主要是國內由銅進口資質企業申請進口粗銅、銅精礦,通過國內銀行提供信用證、保函,在國外銀行借一筆錢,將借到的資金直接轉移到國內換成人民幣生息,幾個月后再換成美元付款,同時可以獲得利差、匯差套利。整個過程合法合規,因為確實有銅進來,但是在這個過程中,筆數越多,套利空間越大,有些是可以將銅金礦出口到海外子公司,來回倒騰套利。
“隨后出現的假倉單質押、倉單重復質押已經不是單純的貿易融資套利的行為了。”蔣舒說。
某銅業有限公司的貿易總經理王超(化名)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一般而言,貿易公司從銀行拿到貸款額度,然后通過這個額度和境外公司簽訂進口合同,購買到銅之后會將銅通過幾種方式處理,其中常見的一種是立刻轉賣出去收到現款;另外一種則是抵押給銀行獲取貨款。
據王超介紹,如果嚴格轉賣沒有太大風險,既不承擔轉賣過程中突發的損失,資金還拿到了美元的利率,這是大型渠道融資的方式。
但是,如果銅礦賣出條件不好的話,貿易商就會盡快將其變成倉單,并將倉單質押給銀行。
“名義上是質押,實際上走的也是買賣的合同,質押給銀行,馬上付98%的貨款,相當于賣出去了,這樣資金能夠回籠。”王超說。
據記者采訪了解,除了上述兩種方式外,還有一種就是變成一般貿易,將銅報關進來,那么就會涉及倒掛損失。
“由于有利差,雖然存在國內外價格倒掛,但貿易商仍然愿意做。”王超說。
那么,銅融資的漏洞出現在什么地方呢?
全國銅融資都一樣,它屬于金融產品,整個流程比較規范,都在金融系統章程下操作,但是現在出現違規的是融資客將某個環節打通制造了假倉單,制造了倉單質押的泡沫。
據記者采訪了解,假倉單主要有兩種模式。其中一種是:融資客戶與港口搞好關系,然后將一定數量的銅開出遠高出這個數量的銅倉單,現貨和倉單不匹配,泡沫也會隨之破掉;另外一種則是用一張倉單去多個銀行質押進行貸款。
據王超透露,近日青島的問題就是假倉單事件。
貿易商資金鏈承壓
在銅貿易商看來,現在市場有點過度放大了恐慌。
王超介紹,之前將銅質押給銀行也沒有漏洞,目前,中國銅進口庫存量在70萬噸左右,青島的幾萬噸銅中只有幾千噸被人造假了。
“就像銀行貸款,大部分貸款都沒有問題,但是仍有個別人拿著虛假資料騙貸,整個中國銀行業騙貸的概率很低,但是仍然有人做成功了,所以,銅融資騙貸肯定也有成功的。”王超說。
“現在銅貿易融資收的比較緊,觀望情緒較濃,一收緊非常痛苦,所以,很多人可能資金鏈會出現問題,有的銀行選擇直接不質押了,有的選擇可以質押,但是要選擇指定的倉庫,而且量也收緊,大行體量大,收起來比較明顯。”王超說。
蔣舒認為,短期內銅的價格不會太大變化,美元逐漸走強,整個美國經濟復蘇對銅有一定支撐作用。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