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永久免费/亚洲大片在线观看/91综合网/国产精品长腿丝袜第一页

每日經濟新聞
行業聚焦

每經網首頁 > 行業聚焦 > 正文

需求溫和增長 鎳價有望再創新高

2014-04-29 00:55:46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劉明濤 實習記者 齊平    

每經記者 劉明濤 實習記者 齊平

供給緊缺預期是支撐鎳價上行的核心因素,但如果需求端沒有改善,那么鎳將面臨有價無市的尷尬局面,也會對鎳價持續上漲造成制約。從現貨價格變動來看,目前鎳需求并沒有明顯變化,但需求正在溫和改善。有業內人士表示,目前鎳正處于去庫存的過程中,未來某個時點可能會出現逆轉供需關系的節點。

中國需求穩定增長

鎳的主要應用領域是以合金元素用于生產不銹鋼、高溫合金鋼、特種合金和鎳基噴鍍材。其中不銹鋼是鎳最主要的初級下游需求行業,需求占比達到61%。從全球需求分布看,中國為頭號需求大國,據WBMS(世界金屬統計局)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鎳產品需求量為91萬噸,占全球總需求量的50%。

據澳大利亞不銹鋼研究機構SMI稱,2013年中國不銹鋼產量為2050萬噸,較2012年增加17%,占據全球不銹鋼總產量的50%以上;不銹鋼成材產品達1800萬噸,較2012年增加16%。另據國家統計局數據,今年一季度,全國不銹鋼日用制品累計完成產量同比增長13.42%,增速較去年同期明顯加快。1~2月,全國不銹鋼日用制品行業累計完成產量同比增長3.96%,3月份出現大幅回落,但增速依舊保持著相對較高水平。

出口需求也將拉動中國不銹鋼的產量。麥格理集團預計,2014年中國不銹鋼凈出口將增至200萬噸,大約一半以上的RKEF工藝鎳生鐵工廠將形成與不銹鋼的一體化工廠。中研普華冶金研究報告指出,隨著全球經濟逐步復蘇,全球不銹鋼行業的需求亦將增加。特別是在中國市場,因政府支持高附加值產品的生產和提升能源使用效率,這將增加不銹鋼的消費量。

卓創資訊分析師許海濱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的采訪時表示,“雖然說目前我國不銹鋼市場也是供大于求,但隨著鎳礦供給的減少,不銹鋼供過于求的局面會跟隨鎳礦出現同步轉化。因為鎳價上漲會導致不銹鋼庫存的減少,這對不銹鋼行業是有好處的。”

中國鋼鐵現貨網信息顯示,4月上海克虜伯不銹鋼盤價出臺,以304冷卷為例,較3月出廠價有300元/噸的上漲,2毫米報18700元/噸。有鎳鐵企業人士稱,鎳價上漲帶動成本增長,最近幾個月不銹鋼成交價水漲船高,短期內或繼續上漲。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調查了解到,我國每年鎳需求量為85萬噸,其中45萬噸來自鎳鐵。印尼如果限制鎳礦出口,中國鎳鐵生產會受到嚴重影響。與此同時,我國鎳礦需求也在增強,一方面是因為我國不銹鋼的發展正在向高端領域挺進,這將需要更多的鎳礦;另一方面我國礦產資源保護力度正逐步加大,國內開采力度有所放緩。

因此,不管是從歷史發展趨勢、經濟發展需求,還是從出口方面來看,不銹鋼的需求前景都非常明朗,這也有望進一步推進鎳價的上漲。

鎳價可能繼續創新高

供給存在緊缺預期,需求同時在溫和增長,鎳價仍存上漲動力。不少專家認為,即便鎳價漲至1.8萬美元一帶,年內也有創出新高的可能。

安信證券近日指出,1月印尼鎳礦出口禁令正式生效,國內最主要的紅土鎳礦供應渠道完全被切斷。雖然在印尼禁令發布前,中國從印尼突擊進口紅土鎳礦,形成了大量的港口和企業庫存,但據統計,這些庫存僅夠消耗4~6個月。隨著庫存逐步減少,貿易商惜售情緒漸起,紅土鎳礦、鎳生鐵成本勢必抬升。鎳生鐵成本抬升帶來的后果是——國內不銹鋼廠減產,不得不調整原料結構,加大電解鎳的采購,這將直接驅動國內電解鎳價格的上漲,并為倫鎳的進一步上漲提供有力支撐。

一位券商行業研究員告訴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后市主要是去庫存。從LME精鎳的交易所庫存,再看國內港口的庫存,預計國內庫存夠用3~6個月,屆時可能會出現供給缺口或逆轉供需關系的節點。而且那個時候印尼的禁令能不能持續會更加明朗,如果到時鎳礦出口禁令還會持續,則價格將繼續上漲。”

富寶咨詢鎳行業分析師王學雷同樣表示,“目前鎳價暴漲主要還是受炒作因素影響,投資者將后期供應緊張的擔憂無限擴大了。無論從數據監測,還是上海、江蘇等主流地區貿易商的交易情況來看,現貨市場的成交情況并不是太好。待國內鎳礦庫存進一步被消耗,下半年鎳價應該還有高點。”

此外,卓創資訊分析師許海濱也預計,根據國內鎳礦庫存消耗情況來分析,供需關系的逆轉大概會在9、10月份左右顯現。他還認為,印尼禁令年內放寬的概率非常小,所以鎳價將有進一步上漲的可能,不排除年內鎳價將上沖至2萬美元/噸。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