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2014-03-05 17:30:48
2014年是中國全面深化改革“元年”。觀察人士指出,雖然數字沒變,但是報告中圍繞經濟增長目標的新表述透露了本屆政府今年乃至未來幾年的經濟治理新思路。
新華網北京3月5日電(記者張正富 郭信峰 吳植)5日上午,李克強總理用1小時50多分鐘作完了他上任以來、也是中國決定全面深化改革之后的首個《政府工作報告》。
報告最受關注的依然是年度經濟增長目標,全球的決策者和市場人士緊盯這一數字以管窺中國政府新一年的宏觀經濟政策走勢。今年設定的目標并未出乎多數分析人士的預料,維持去年7.5%左右的增長預期。
2014年是中國全面深化改革“元年”。觀察人士指出,雖然數字沒變,但是報告中圍繞經濟增長目標的新表述透露了本屆政府今年乃至未來幾年的經濟治理新思路。
報告指出,要“保持經濟運行處在合理區間。完善宏觀調控政策框架,守住穩增長、保就業的下限和防通脹的上限”,這是“合理區間”這一經濟學術語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對記者說,置于合理區間中的7.5%將有不一樣的內涵,報告點出了定調數字后的“左右”,而不是像以前那樣更多地將經濟增速目標視為必保的最低水平。中國過去每年的實際增速一般都超過預期目標。
去年7月,擁有經濟學博士學位的李克強在公開場合首談“合理區間論”,初步透露了中國經濟宏觀管理的新思路——當經濟增長率仍在底限以上時,政府將主推調結構、促改革;而當經濟運行逼近下限,則要以穩增長、控風險為主。
新政府已經對新思路進行了多次“演練”。當中國銀行業去年6月出現“流動性緊張”時,政府沒有條件反射式地注入流動性,而是要求優化金融資源配置,首次提出“用好增量,盤活存量”的八字方針。
去年,“合理區間論”的經濟新思路幫助中國經濟成功避免“硬著陸”,并為推動改革創造了穩定的環境;今年,這一思路在宏觀調控中將得到更加顯著的體現,將更加明確地指導“新改革元年”的宏觀經濟管理。
摩根士丹利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喬虹對記者說,在深化經濟改革的大背景下,新一屆政府更加強調宏觀經濟環境,增長應該作為輔助改革的重要條件,而不是最終追求的目標。
這一思路也意味著中國決策者對經濟放緩的容忍度將提高,宏觀調控也將放眼長遠,不再糾纏于一城一池的得失。全國人大常委、財經委副主任委員彭森對記者說,像金融危機中那種大規模的經濟刺激估計不會再出現。
“去年以來,高層已經一再明確表示宏觀政策要堅持保持穩定。”這位曾經擔任國家發改委副主任的經濟學家說,中國總體的貨幣和財政政策今年將不會輕易采取刺激政策,不會靠刺激拉動經濟增長,經濟增長也不是當前的主要目標,現在的重點是科學發展、轉方式、調結構。
這一宏觀經濟管理新思路被一些經濟學家概括為:既注重“底線管理”,也講求“戰略定力”。
遲福林說,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在中國經濟目前來看不太可能跌破7%“底線”的前提下,“戰略定力”將發揮更大作用,具體體現在穩增長與促改革的關系,政府的工作重心將是銳意改革。
花旗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沈明高則將政府今年的經濟新思路概括為“守住底線,改革先行”。他認為,只要季度經濟增長率維持在7%以上,且不出現迫在眉睫的系統性金融風險,政府就會推動實質性的改革,即使犧牲一些經濟增長。
100多天前,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繪就全面深化改革藍圖,在15個領域提出60項任務,涉及330多項較大改革措施,旨在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的經濟體制改革是重中之重。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已有至少30多項陸續出臺了相關措施或已著手細化改革內容。
多位專家認為旨在減少政府對經濟干預的“簡政放權”在今年的推進將備受關注。2014年國務院首次常務會議將其作為新年“當頭炮”,并對相關改革作出重要部署。
備受矚目的國有企業改革步伐也有望加快。兩周前,此前一直因坐擁壟斷之利而飽受爭議的石化行業也邁出了改革步伐。中國石化宣布將利潤豐厚的油品銷售領域向社會和民間資本敞開了一扇小門。
這被一些外媒認為是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經濟領域最有意義的改革舉措,是“歷史性的一步”。也有人說,中國“新改革元年”的“大幕”由此拉開。(參與采寫:婁辰、李鯤、吉哲鵬、高潔)
原文鏈接: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4-03/05/c_119624062.htm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