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 2013-09-06 09:06:29
券商固定收益部門與一批已從事債券現券投資的私募機構,對參與國債期貨交易興趣濃厚。這部分機構投資者將成為國債期貨上市初期的交易主力。雖然銀行、保險暫時不參與國債期貨,但卻高度關注。其中,保險公司對國債期貨有著強烈的套保需求。
今日是國債期貨上市的首日秀,銀行、保險、券商、公募基金、私募等各路機構在期待中難掩興奮。
證券時報記者從多家機構獲悉,經過前期積極參與國債期貨仿真交易,不少券商已經形成了較為成熟的套保套利策略,有望成為國債期貨上市首日秀的交易主角;雖然銀行、保險暫時不參與國債期貨,但卻高度關注該品種,其中,保險公司在該品種上有著強烈的套保需求。
首日秀兩類機構唱主角
“目前看來,券商固定收益部門與一些之前就有做債券現券的私募,對參與國債期貨興趣濃厚。這些機構投資者將成為國債期貨上市初期的主力。”國泰君安期貨代理總裁壽亦農說。
據了解,國泰君安證券固定收益部,債券私募中的青騅投資、耀之投資有望通過國泰君安期貨成為首批入市的機構投資者。而記者從其他公司也了解到,對接測試國債期貨的機構以券商與私募居多。
目前,券商已是銀行間市場最活躍的主體之一。以銀行間國債現貨市場為例,券商是最活躍的交易者,目前持債規模約25億元左右,月均買賣總額達1400億元,占比10%。
一位接近中金所的人士介紹,與銀行相比,目前證券公司、證券投資基金參與國債期貨交易的意愿最為強烈;這些機構能夠通過套利交易機制基本實現國債期貨、現貨價格的擬合,為市場提供有效的避險平臺,逐步吸引更多機構投資者入市,可以有效活躍國債期貨市場。
“我們參與國債期貨的主要目的是套期保值,用來對沖利率風險。”青騅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合伙人張健說,“國債期貨上市初期,可能會存在較大的期現套利、跨期套利機會,我們會利用先發優勢,積極參與。未來,采用趨勢套利等策略也是參與市場的選擇之一。”
銀行套保需求不高
目前,銀監會要求商業銀行在控制風險的前提下積極參與國債期貨市場。
據上述接近中金所人士透露,銀監會和中金所將對商業銀行進行細致的區分,綜合考慮資產規模、債券規模、風險控制能力等因素,設定商業銀行成為中金所結算會員的資格條件,達到相應條件的銀行可以申請成為會員參與交易;其他銀行則以客戶形式參與交易。在國債期貨上市初期,可能會有部分銀行以客戶模式或結算會員模式參與。
商業銀行是國債期貨最大現貨持有者,今后無論以何種方式參與國債期貨?會不會導致多空力量失衡、影響市場有效性?對此,華泰長城期貨分析師胡繼富表示,銀行對于債券投資的套保需求,相對于其現貨規模可能會小很多。
據他了解,商業銀行大多由專門的資金運營部門來管理債券投資業務,而資金運營部門所遵循的是被動投資原則,只有少數銀行由于自身資金來源的特性而采用主動投資理念。商業銀行一般將國債投資放在“可供出售”及“持有到期”類,放在交易類的比例比較小,這三類賬戶的轉化存在一定的困難。根據現行會計準則,持有到期債券按照歷史成本計量,市場價值的變化不會影響銀行利潤和資本公積,這意味著銀行對于債券投資的套保需求相對于其現貨規模要小很多。
廣發期貨研究小組估計,商業銀行持有的債券約有5%左右的資金放在交易類賬戶,這部分資產有空頭套保需求。總體而言,銀行的套期保值需求不會是單向的,不會出現空頭力量或多頭力量太大導致市場的劇烈波動。
盡管如此,卻并不影響商業銀行對國債期貨的高關注度。因為影響銀行參與國債期貨程度的因素,還包括利率市場化的進度以及銀行內部的考核機制與激勵措施等方面。
保險機構套保需求強烈
一位保險公司資管部門人士表示,目前7萬億保險資金有40%以上投資于債券,套保需求旺盛,因此險企入市的需求最為強烈。
不過,不少險企亦紛紛表示,國債現貨的交割細節未來還需進一步調整。根據中金所發布的《關于5年期國債期貨合約上市交易有關事項的通知》,5年期國債期貨合約的持倉限額分別為1000手(合約上市首日起)、500手(交割月份前一個月中旬起)、100手(交割月份前一個月下旬起)。
這意味著,交割月份前一個月100手的上限額度,僅能對應1億元國債現貨,這對保險機構投資者的交割需求而言可能過低。
另外,9月3日,中金所下發《關于發布5年期國債期貨合約可交割國債及其轉換因子的通知》,明確了5年期國債期貨可交割國債范圍。根據該通知,符合條件的TF1312合約、TF1403合約、TF1406合約可交割券種,分別為26只、22只和22只,其中準主力合約TF1312合約可交割26只國債的規模達8000億元左右。
上述保險公司人士認為,近月合約的可交割債券雖然有26只,但在實際操作中的可獲取性如何,還有待觀察。華泰長城期貨分析師胡繼富則指出,以TF1312合約為例,其實際可交割券達26只,而美國等成熟市場普遍在10只左右,因此可交割券過多的話,可能會產生以誰為標的的問題。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