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9-04 01:01:49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戴榆 發自上海
每經記者 戴榆 發自上海
昨日(9月3日),已有40多年展覽歷史的國際海洋技術與工程設備展覽會(OL)首次亮相中國上海,國內某展商負責人對記者表示,國際頂級展會首次在中國展出,可以看出海洋工程業務受追捧程度以及世界對中國市場的關注度,與低迷的傳統造船行業形成鮮明對比。
國家海洋技術中心主任羅續業坦承,中國海洋工程技術,尤其是高端領域與國外存在15年的差距。而國內市場上使用的海工設備高端產品大部分都是靠進口,這恰恰也是展會得以進入中國,以及很多外國展商看中中國市場的地方。
“蛟龍”號總設計師徐芑南昨日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隨著近年來國家提出建設海洋強國戰略與發展海洋經濟規劃的進一步實施,我國海洋工程技術已有很大的提高,“蛟龍”就是一個例子,其研制促進了整個海洋工程業的發展。
勵展博覽集團中國區CEO王國洪透露,通過展會除了買賣雙方建立聯系之外,也會促進外國企業在中國建立公司或者分部。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昨日在展覽會上發現,不少參展商皆來自國外企業。大部分國內參展商展出的產品也是其代理的外國企業品牌產品。
“中國發展海洋經濟,實際上重要的是海洋技術,而海洋技術就體現在工程裝備上”,羅續業指出,雖然中國通過努力縮小與國際的差距,但尤其是在高端海洋工程技術上,中國落后很多。
事實上,隨著國家對海洋工程業務的重視,不少企業已看到市場的潛力。有實力的傳統船舶制造企業早已試圖拓展海工業務或者轉型。
中船集團旗下的無錫市海鷹加科海航技術有限公司市場部崔經理昨日對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該公司主要從事海洋測繪、物流勘探、海航工程與安防設備以及船用配套設備等業務,近年來隨著國家對于海洋工程業務的重視,涉及的行業市場也越來越大。
中投顧問機械行業研究員段嘉宣此前表示,近年來傳統的造船行業持續低迷,而海工領域卻異常繁榮,根據 “十二五”規劃,海洋開發將會是未來經濟發展的一大重點,構成了不少造船企業欲進軍海工領域的主要原因。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