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永久免费/亚洲大片在线观看/91综合网/国产精品长腿丝袜第一页

每日經濟新聞
頭條

每經網首頁 > 頭條 > 正文

打開葛蘭素史克“賄賂門”傳出藥價改革聲

2013-07-19 00:47:01

“從目前媒體報道的情況來看,葛蘭素史克(以下簡稱GSK)事件可能只是一個由頭,而相關部門的真正目的是逼迫藥企降價”。近日,一位分析人士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王霞 發自上海    

Graywatermark.thumb_head

每經記者 王霞 發自上海

“從目前媒體報道的情況來看,葛蘭素史克(以下簡稱GSK)事件可能只是一個由頭,而相關部門的真正目的是逼迫藥企降價”。近日,一位分析人士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

雖然公安部門針對GSK的調查尚未結束,但隨著相關細節逐步披露,一個外企在中國通過違法手段促銷藥品的路線圖逐漸清晰。最近有報道稱,GSK總部正向上海派遣高級內部審計師和律師,加大力度對被指控有賄賂問題的高管進行內部調查。

巧合的是,7月17日,發改委價格司醫藥處副處長朱德政在2013年醫藥百強發布會上透露,要改革藥品定價方法,改革單獨定價政策,逐步縮小目前原研與仿制之間的價格差距,探索對部分進口專利藥品進行全球價格聯動。在業內人士看來,藥品定價改革已傳來腳步聲。

GSK總部加大調查力度

最新報道顯示,GSK正在向上海派遣高級內部審計師和律師,加大內部調查力度,公司聘請會計師事務所安永對其在中國的規章制度進行獨立評估。此外,GSK證實該公司中國部門財務總監SteveNechelput自6月底以來被限制離境。目前Nechelput正在繼續工作,并可以自由在中國境內活動,沒有被拘留或受到訊問。

另據報道,GSK中國區總裁馬克銳7月初離開上海,將在倫敦協助調查。

“我們6月底就知道了SteveNechelput的出境開始受到限制,但他在中國境內的旅行并未受到限制。”GSK中國方面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我們需要強調的是他并不在被立案偵查、或被采取強制措施的人士之列。他目前仍然擔任并履行GSK中國公司的財務總監職務。”

警方迄今拘留了GSK4名中國籍高管,警方還暗示,他們正在調查其他制藥公司的活動。近日,微博上傳出優時比上海辦公室、雅培、羅氏、諾華等企業辦事處上海辦公室被相關部門拜訪。

優時比對此表示不予置評;羅氏方面表示,公司沒有收到政府關于針對羅氏反腐調查的通知;諾華的聲明則稱,中國政府部門尚未就反腐敗一事與公司進行聯系,諾華尚未收到相關調查,而外界所說的武漢辦事處事實上沒有受到任何政府部門的調查;而雅培則對此事進行了否認。

反腐還是逼藥企降價?

從公安部披露的細節看,GSK涉事高管利用旅行社等渠道,采取直接行賄或贊助項目等形式,向個別政府部門官員、少數醫藥行業協會和基金會、醫院、醫生等大肆行賄,以促進藥品銷售。自2007年起,GSK向超過700家旅行社和咨詢公司轉移資金高達30億元。

實際上在多年的市場操作之中,上述體系已經運用得非常成熟,制定藥價時也會考慮包含這部分成本,因此現在的藥品價格也被稱作“含賄價”。根據正在接受調查的GSK高管披露,這部分推廣和回扣成本占總藥價20%~30%。

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GSK賄賂事件的出現歸根結底與中國“以藥養醫”的特殊國情分不開。在法律法規層面,商業賄賂“零容忍”,而在現實層面,有些企業認為不賄賂就無法取得政府、醫院和醫生的支持,因此無法爭奪市場。

前述分析人士還表示,此次事件可能會引發國家相關部門對制藥企業的排查,有可能是國家整治藥價虛高的一個信號,國家可能將GSK“賄賂門”事件當作逼藥企降價的信號。

“這次有關部門可能把GSK作為抓手和樣本,不見兔子不撒鷹,這就像對待外企奶粉企業一樣,目的是逼這些企業降價。”該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按照目前的數據,GSK用于賄賂的成本占藥品成本的30%,那么,理論上看,藥品的降價空間起碼是30%。”

此外,該人士表示,在這一輪博弈中,可能會有企業率先降價,這個藥企如果是GSK也不會令人意外。

定價改革時機或來臨

實際上,2005年以來,國家發改委多次降低外資藥品的價格,但是一直無法觸及外資高藥價的根本。

以羅氏公司生產的頭孢曲松注射劑(1g)為例,該產品原先在我國售價為93.8元,2010年國家發改委要求該公司將該產品價格下調,如今價格為65.7元。但是同品種的國產仿制藥,在我國某些省市招標中,價格已經低至1元左右。類似的案例不勝枚舉。

記者了解到,政府也曾與企業進行過博弈,國家以進入醫保或者納入基本藥物等優惠條件,吸引部分外資藥品主動降低價格,但是并沒有取得明顯效果。

巧合的是,在本月17日,朱德政在2013年醫藥百強發布會上透露,要改革藥品定價方法,探索對部分進口專利藥品進行全球價格聯動。

朱德政在會上提出了三點改革的初步思考。其一,改革定價方法,包括改進以成本為基礎的定價方法,逐步引入藥物經濟性評價方法;對部分藥品(進口專利藥),可參考國際市場特別是與中國經濟發展水平相當的市場價格;對專利藥品給予價格保護,保持價格相對穩定;探索定價方式改革試點。

其二,改革單獨定價政策,逐步縮小目前原研與仿制之間的價格差距;其三,要改革流通環節加價政策,包括加強藥品出廠價格調查監測工作;探索有效方法,對流通環節的實際加價率進行控制;對醫院藥品銷售加價率政策進行改革,逐步降低15%加價,探索試行差別加價政策等。

而在本月初,國家發改委針對包括GSK等在內的數十家醫藥企業展開成本調查,稱這是為了解和掌握藥品生產流通過程中的成本、價格及有關情況,及時制定調整藥品價格。調查內容為相關企業2010~2012連續三年全部藥品生產、銷售、成本費用及價格等有關情況。

“現在進行藥品定價改革可能是很好的時機,一方面國內企業研發能力逐步增強,一些國產新藥在一定程度上可與外資品種分庭抗禮。”前述分析人士表示。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