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6-08 01:31:01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張威 裴文斐發自北京、上海
每經記者 張威 裴文斐發自北京、上海
從今年2月7日以來,央行便拒絕重啟向市場注入流動性的逆回購操作,市場也并未出現流動性緊縮的情況,而央行本周向金融系統凈投放了1600億元流動性,市場資金面卻出現了緊張局面。
近日,有關“光大與興業銀行同業資金違約”的傳言使得資金面緊張的情況受到廣泛關注。雖然,光大銀行與興業銀行都作了澄清,但資金市場不少交易員都表示此事為真。
某券商債券分析師對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這種情況很可能和外匯流向有關,現在可能是流出,且流出速度很快,從而導致資金面特別緊張。
傳光大對興業銀行60億資金違約/
近日,有消息稱光大銀行和興業銀行千億到期資金無法收回,致使興業銀行四處尋求資金援助。另有消息則稱,因流動性緊張,光大銀行對興業銀行的60億元同業拆借資金本應到期,但光大銀行由于頭寸緊張而出現違約。
對此,某銀行交易員昨日(6月7日)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確有此事,有兩筆違約,就是不清楚規模有多大。
隨后,記者聯系到興業銀行,興業銀行表示,所謂光大對興業的資金拆解違約過千億,且兩家銀行交惡,是不實的、過分夸大的信息。近日來,銀行間市場資本面緊張,是多種因素綜合影響造成的。
而當記者問及規模是否為60億時,興業銀行則表示只有上述官方說法。
隨后,記者撥打光大銀行宣傳處電話,電話處于關機狀態,而辦公室電話無人接聽。
不過,《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光大銀行私人銀行(上海)中心總經理昨日在其新浪認證微博上表示,關于有關我行與興業銀行違約交惡的消息,純屬子虛烏有。興業銀行一直是我行重要的業務合作伙伴,雙方合作關系良好。我行備付充分,與所有交易對手交易正常。上述消息是別有用心的造謠,我行將保留追究造謠者責任權利。請各位不要信謠、傳謠。
頭寸安排不當可能致資金問題/
某券商高級債券分析師對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昨日,白天市場資金特別緊張,從回報率就可看出來,隔夜的都升到8%以上了,這只在2011年出現過如此緊張的局面,而當時通脹比較高,央行不斷調整存款準備金率,于是資金緊張。
對于光大與興業銀行的資金事宜,兩家銀行都未給出細致的說法,業內人士也有疑問,假如光大違約屬實,那么,是資金面緊張導致“違約”,還是這次“違約事件(或傳言)”導致市場擔憂資金面緊張?
上述高級債券分析師表示,如果光大違約屬實,也是因為資金面緊張導致的,在此之前就已經有資金緊張的情況,從回購利率可以清晰看出有平臺性的抬升。從七天回報利率的走勢來看,在出這個事情之前,就已經走高了。
記者發現,在5月中旬之前,七天回購利率在2.7%左右的水平,逆回購也是2.7%,從五月中旬開始,回購利率開始跳漲,5月16日跳到了3.2%,5月17日跳到3.7%,而5月20日升至4.4%,而后回到3.5%,之后再回到4%以上,七天回購利率在4%以上已經徘徊了很長一段時間。
同時,有些銀行的頭寸沒有安排好,可能也會出現資金問題,上述分析師表示,因為頭寸不是特別好控制,銀行本來有存款沒有存進來,有的貸款到期沒還款,付給別人的錢就會有影響,一般情況下,都會有超額備付,就是放些錢,應對流動性緊張的局面,如果流動性不緊張,可以不用放?,F在資金面緊張的情況下,大家都會備份更多的錢。
預防心理或引發連鎖反應/
“本周央行向市場投了1600億,而市場資金面卻出現了緊張,這可能與央行收緊流動性關系不大,可能與外匯占款發生變化,流動方向有關,”上述債券分析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央行之前一直都是正回購,同時啟動央票,都沒有導致市場緊張,那么很可能和外匯流向有關,之前是資金流入,現在可能是流出,而且流出速度很快,導致資金面特別緊張。
央行數據顯示,央行4月新增外匯占款2843.43億元,從2012年12月起,外匯資產已經連續5個月增加,規模達1.37萬億元。
“外匯流入使得資金面一段時間很充裕,而突然流出也會使市場資金面嚴重收緊,之前人民幣一直升值,導致外匯占款不斷增加,從近期人民幣兌美元的即時價可以看出人民幣出現微貶,美元對人民幣的即期詢價是6.133,昨日是收在6.1335,5月27日是6.1212,至少從5月27日到現在沒有升值,還貶了點。”上述分析師說。
“現在資金面緊張,大家的預防性會加強,從而進一步加劇流動性緊張,”上述分析師表示,每一家銀行都有一個蓄水池,如果市場資金寬松,這樣銀行就會把備用的資金借出去作別的事情,收益更高,蓄水池就是空的,但如果市場資金面收緊,銀行都會紛紛儲蓄一些資金以防萬一,這種預防導致的結果則是市場資金面更為緊張。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