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5-10 01:20:49
美聯儲領銜的全球貨幣寬松潮正在走向終結:一旦貨幣政策開始收緊,股市將逐漸失去寬裕的流動性支撐。
今年以來,包括道瓊斯工業指數、標普500指數、德國DAX指數、墨西哥IPC指數、富時大馬交易所吉隆坡綜指、雅加達綜指、菲律賓綜指等多個基準股指均創出新高。
如果用一幅圖畫來描繪今年全球投資者的眾生相,畫面大概如此:股票投資者笑逐顏開,國債投資者惴惴不安,商品投資者愁眉不展。
全球股市齊創新高背后,究竟蘊藏著怎樣的魔力?
這是否又是一次流動性推動下的盛宴呢?事實上,美聯儲領銜的全球貨幣寬松潮正在走向終結:一旦貨幣政策開始收緊,股市將逐漸失去寬裕的流動性支撐。那么,此時依據寬松理由買入股市是否理性?
受益盈利改善+寬裕流動性 全球股市齊創新高
每經記者 楊可瞻
作為最經典的財務指標之一,估值可以衡量一國股市是否過于昂貴,好比掃描條紋碼能一睹商品是否明碼標價一樣。本輪全球股市創新高,其各自估值水平與歷史相比究竟如何?歷史上是否出現過類似現象,即全球經濟增長乏力,股市卻集體創出新高?
盈利改善為背后推手/
估值指標可以提供一個合理的判斷基礎,即股市創新高有多大程度是由盈利推動的。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統計發現,以標普500指數為例,其最新市盈率(P/E)為15.9倍,略低于自1954年以來的算術平均值16.3倍。
在過去15年內,標普500指數曾先后兩次升至創紀錄水平,一次是2000年二季度 (網絡股泡沫破裂前夕),一次是2007年三季度(次貸危機前夕),兩次對應的市盈率分別為29倍和17倍,均高于當前的15.9倍。這意味著,盡管股市創下新高,但相比于過去兩輪巔峰期,估值并不昂貴,反而還更便宜了。
類似的情況還發生在道瓊斯工業指數上。其最新市盈率僅為14.6倍,遠低于2007年三季度股市峰值時的16.8倍,以及1999年四季度時的25.5倍。據記者統計,自1993年二季度以來,道瓊斯指數市盈率的算術平均值為15.9倍,高于當前水平。
而被歐債纏身的德國股市,其基準指數DAX30的最新市盈率為15.5倍,遠低于1997年二季度以來的平均值65倍,同時介于2000年一季度(34倍)和2007年四季度(13.8倍)之間。DAX30擁有30只成分股,覆蓋寶馬、漢莎航空、德意志銀行、拜耳制藥這樣的知名公司。
這一切似乎說明,推動美國和德國股市創新高的源泉,并不僅是流動性驅使,而是企業盈利狀況的真實改善,否則當資金推動股市創紀錄水平時,覆蓋一攬子成分股的指數市盈率也會快速攀升。
為了驗證上述推斷,《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統計了追蹤500家成分股的標普500指數平均每股收益(EPS),其截至5月9日的當季水平為102.41美元,高于歷史上任何期間。相比之下,2000年一季度和2007年三季度對應的EPS分別為51.2美元和89.3美元。
類似地,記者從德國股市歷史數據中發現,DAX指數成分股平均每股收益在截至5月9日的當季水平為532.5美元,雖然低于2007年四季度時的584美元,但遠高于2000年一季度時的220美元。
這表明,企業盈利大幅增長才是推動美股創新高的真正原因,而企業盈利改善加上歐債危機下配置相對安全的德國資產偏好,共同推動了德國股市創下歷史新高。
然而,“企業盈利論”并不完全適用于那些創新高的新興市場股市。以墨西哥綜合指數為例,其最新市盈率為18.7倍,僅比2010年11月時的峰值(19.8倍)低出不到6%,暗示流動性預期仍扮演了重要角色。
流動性彌補經濟放緩/
成分股盈利創新高,投資者毫不猶豫地將股市推至前所未見的水平。但是,全球經濟增長的步伐尚不穩健和均衡,部分國家的增長甚至連續放緩,一旦全球經濟再陷入衰退,或者中央銀行轉而開始收緊貨幣政策,押注企業盈利還會成功嗎?
在過去1年多以來,美國經濟一直是發達國家中的翹楚。其良好的經濟表現得益于樓市和就業市場的雙重復蘇,資料顯示,美國4月失業率降至7.5%,為2009年1月以來最低水平。其一季度GDP同比增長1.8%,較前季略微上升0.1個百分點
即便如此,當前的美國經濟仍不敵上兩輪巔峰期時的水平。1999年四季度,對應GDP同比增長4.8%,2007年三季度對應經濟增速則為2.5%。事實上,自雷曼銀行倒閉以來,美國僅有兩個季度的經濟增速超過了2.5%,分別為2010年三季度(2.8%)和2012年三季度(2.6%)。
德國更加明顯,去年四季度,德國經濟同比增長0.4%,連續7個季度放緩,為自2010年一季度以來最低水平,亦遠低于上兩輪股市的巔峰期水平。2007年四季度和2000年一季度,對應的GDP同比增速分別達到2.4%、3.5%。
也就是說,盡管企業盈利突飛猛進,但國家經濟卻不如從前,在這種情況下,為何股市還會創出新高?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現,歷史上并非沒有類似先例,美國經濟曾在2004年一季度(4.1%)階段性見頂,自此以后經濟連續數年放緩,截至2007年一季度,經濟同比增速一度放慢至1.2%。
但這并沒有阻礙美國股市狂飆,2004年一季度至2007年一季度,標普500指數從最初的1126點升至1421點,期間累計漲幅26%。幾乎同期,全球多個股市創出歷史新高,包括德國DAX30指數、恒生指數、上證指數以及韓國KOSPI指數等。
而當時環境與現在剛好相反的是,美國經濟連續放緩的同時,全球經濟特別是新興市場卻穩步走高;現在則是,美國經濟成為了領頭羊,全球經濟開始集體放緩,尤以新興市場為主。
其中的邏輯并不難理解。當美國經濟連續放緩時,該國房地產尚處于黃金時期,加上與樓市掛鉤的抵押證券市場快速膨脹,投資者的樂觀情緒被徹底釋放,而新興市場特別是金磚四國經濟的騰飛,更為全球熱錢找到了合理的去處;現在,盡管全球經濟不如從前,但各國央行的集體放水,在極大程度上降低了投資成本,同時國債市場收益率普遍較低,推動部分資金撤出債券市場,轉而追逐回報率更高的股票市場。
這意味著,超級寬裕的流動性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全球經濟放緩的負面影響,而美國經濟保持穩健增長則提供了最后一層保護,即在最壞情況下可以買入美股“避險”,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會提振對其他股市偏好。
彭博資料顯示,截至5月8日,反映全球資金成本的3個月期倫敦同業拆借利率(LIBOR)報0.27%,僅比歷史最低水平高出3個基點;相比之下,2000年一季度和2007年三季度對應的LIBOR分別高達6.3%、5.3%,遠高于當前水平。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