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 2013-01-14 09:57:11
筆者家人不久前用某國有大行廣州分行的借記卡,在深圳一處ATM機取現3000元,這筆簡單的異地跨行取現業務被收取了32元手續費。
都說銀行異地跨行取現手續費貴,因沒有切身體會,一直不以為意。但近日的一次經歷,讓筆者對手續費之貴有了親身感受。究竟貴到什么程度?真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嚇一跳。
筆者家人不久前用某國有大行廣州分行的借記卡,在深圳一處ATM機取現3000元。本以為手續費頂多5塊10塊,對賬后才知道這筆簡單的異地跨行取現業務被收取了32元手續費。家人以為是系統出錯,向這家銀行電話詢問才知,異地跨行取現是按“1%手續費+2元費用”的收費標準,這筆取現的費用不多不少正好32元。
3000元取款竟要數十元手續費難免有點扎眼,如果再做個比較,任誰都會驚呼,太貴了!
一個簡單的比照,是銀行以3000元用來貸款,能實現多少收益?按照現行的一年期存貸基準利率,3000元存入一年定期,銀行應支付利息90元;3000元用于貸款,銀行可實現180元的利息收入,不考慮運營費用,以收益扣除成本簡單計算,銀行凈賺90元。
也就是說,銀行信貸部門將這3000元倒騰上一年,才能賺上90元,顯然不如幾次異地跨行取現收益來得快。而普通儲戶3000元錢存上一整年,也不過得到90元利息,還不夠應付幾次異地跨行取現的手續費支出。而儲戶存在銀行卡以備隨時取現的通常是活期存款,3000元一年活期存款利息區區10.5元而已,還不足應付一次異地跨行取現的費用。
再看一看費率的比較。中國內地大多數商業銀行近幾年的平均息差鮮有超過3%,而一筆簡單的異地跨行取現業務,卻需要按照1%進行收費。假若手續費上不封頂,意味著跨地區的資金調撥將有一筆剛性成本,企業一定會感到頭痛。不過好在企業很少選擇異地跨行取現作為主要的資金調撥方式,轉賬和支票的應用更為廣泛。
為什么銀行的收費這么貴?以異地跨行取現為例,筆者以為銀行如不是因為承擔了較高的成本,那這個費率就帶有相當程度的懲罰色彩。為什么?因為銀行不希望客戶把資金轉走。而且筆者相信,如果能夠事先了解取現成本,是否還要異地跨行取現,大多數儲戶恐怕會重新做出選擇。
有趣的是,如果你在銀行沉淀的資金很多,這個收費標準其實可以討價還價。很多銀行的貴賓客戶,不管是在行內還是跨行調撥資金,手續費都要比普通客戶便宜。這只是因為貴賓客戶給銀行帶來了更多的資金——也就是更多的賺錢機會。而且銀行非常清楚對于高端客戶的營銷之道,如果不能給出優惠,其他銀行的優厚待遇就會讓你的客戶搬家。
權衡的結果,是最普通的儲戶需要面對最高的費率標準,這是銀行收費問題之所以觸發眾怒的根本。而麻煩的是,銀行在一些收費項目上給出的標準也著實不低,也因此一直逃難眾矢之的。
這個問題有沒有解決辦法?當然有,而且會很有效,根本不勞監管部門三令五申要求銀行降價。以取現為例,可以憑借手機應用程序,通過數據定位告知用戶所處最近、最便宜的取款點。有了這樣的指導信息,用戶自然要選擇手續費低的銀行處理業務,收費高的銀行最終將不得不放下身段——因為科技抹平了信息鴻溝,降低了用戶的選擇成本。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