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永久免费/亚洲大片在线观看/91综合网/国产精品长腿丝袜第一页

每日經濟新聞
機構

每經網首頁 > 機構 > 正文

移動支付與金融IC卡將共享受理環境 諸多問題仍待解

每日經濟新聞 2012-12-06 00:58:11

移動支付與金融IC卡的創新發展前景成為業界的共識,當然,與會的各銀行業內人士也指出目前存在受理環境、圈存渠道等問題。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萬敏 發自北京    

每經記者 萬敏 發自北京

“目前,非接觸式金融IC卡的受理環境改造、基礎設施建設、行業應用拓展等均順利開展,為移動支付技術創新發展奠定了良好的政策基礎。”12月5日,在“金融移動支付技術創新”研討會的發言中,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李東榮表示。

該研討會上,移動支付與金融IC卡的創新發展前景成為業界的共識,當然,與會的各銀行業內人士也指出目前存在受理環境、圈存渠道等問題,不論是金融IC卡還是移動支付,從各方面來看都還處于“燒錢”的階段。

此外,移動支付產業鏈較長,涉及各種形態的產業和機構,由此導致的利益分配問題難以協調,也是制約其發展的一大原因。典型的就有銀行和運營商因利益出發點不同,要達成共識還尚待時日。

尚處“燒錢”階段

李東榮認為,非接觸受理環境的改造與完善是移動支付規模化發展的基礎和保障,因此要加大非接觸受理環境改造力度,保障非接觸受理環境的聯網通用質量,實現移動支付與金融IC卡受理環境的全面整合和有效復用。

同時,移動支付在全面繼承金融IC卡的非接觸、安全性、多應用等優點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存儲空間大、計算能力強、線上線下網絡融合等特點,創新性地將智能移動終端、移動通信技術和金融受理網絡整合成一個跨領域、跨行業、跨網絡的金融創新平臺和多應用融合載體,實現多渠道、 全 方 位 的 “3A”(Anytime,Anywhere,Anyway)移動金融服務。

這一點已經成為業界的共識。建設銀行個人存款與投資部總經理康義表示,移動支付通過現場的支付和遠程支付模式,將線上線下支付整合到一個功能上,一站式的在手中完成,將徹底改變客戶的支付方式。

但是,不論是金融IC卡還是移動支付,都面臨著非接觸式受理終端改造的重任。工商銀行副行長李曉鵬表示,非接觸式的設備現在全國雖然有幾百臺,但與用卡相比受理矛盾還比較突出。

中國銀聯總裁許羅德透露,在受理商圈方面,目前全國支持非接受理的銀聯“閃付”終端已超過105萬臺,重點電商、交通、商旅、便民服務等銀聯手機支付商戶超過2200家。

此外,李曉鵬還提出優化非接觸芯片卡的圈存渠道問題。“非接的小額支付是限制在1000元的金額,目前圈存的渠道還要去柜臺的POS。應該加快自助終端的圈存渠道,加快手機銀行和網上銀行的自助圈存渠道建設。”

受理環境的改造和卡片成本等各方面的投入將耗資巨大。不論是金融IC卡還是移動支付,從各方面來看都還處于“燒錢”的階段,但有市場意識的銀行等機構已經看到,這是一塊不能放棄的蛋糕。

“投入和產出不匹配。移動支付還未到爆發式發展階段。”招商銀行副行長丁偉認為,現階段銀行要耐得住寂寞,“現在不投入,未來就會失去這塊市場。”

銀行與運營商難握手

目前,移動支付實現的技術手段多種多樣。如支付寶、快錢等第三方支付公司都提出了自己的方案,商業銀行則主推“手機錢包”的形式,但也仍有問題待解決。

“第三方支付公司的手機支付雖然便利,但其安全性還值得考量。”一位北京地區芯片卡生產商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從技術角度來講,第三方支付公司提供的方案有被病毒攻擊的可能性。

商業銀行的“手機錢包”面臨的問題則是便利性。由于NFC手機的主要生產商為國內品牌的幾款固定機型,并不利于在大眾市場廣泛推廣。

“NFC手機的適配性能也有待加強,市場上僅有少量手機能支持NFC功能,客戶對手機的選擇范圍很有限。”康義也提出了這樣的問題。

對配套產品生產商來說,提高生產技術也是一道必須面對的門檻。“移動產品在SD或SIM卡中加載金融應用,還要提高技術。”康義指出。

移動支付產業鏈較長,涉及各種形態的產業和機構,由此導致的利益分配問題難以協調,也是制約其發展的一大原因。

“銀行和電信運營商都在積極試水移動支付領域,這樣的合作大多是以運營商為主導,雖然不像以前那樣將銀行賬戶作為轉賬充值的手段,但是仍然希望銀行客戶端以應用的方式嵌入到移動運營商的客戶端中去,從而隔離銀行與客戶之間的聯系。同時運營商也從運營角度出發,希望銀行通過SIM卡的空間租借與運營方式提供較大的資源投入,這也是銀行難以接受的。”康義提出了這樣的觀點。

“雖然現在基本明確了由央行主導出標準,但也要參考工信部的意見。”上述廠商人士表示,銀行與運營商各自的利益出發點不同,要達成共識合作還需一段時間。

“訂悅2013”—— 《每日經濟新聞》大征訂活動,訂報有禮。http://www.uoper.xyz/corp/2013dingyue/index.html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