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網 2012-11-13 12:48:13
每經實習記者 王雅潔
11月11日,中央文化體制改革和發展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孫志軍在十八大新聞中外記者招待會上表示,在涉及整個文化體制改革過程中,注意“區別對待、分類指導”,對于已經實施了轉企改制的院團國家政策也很明確,叫“扶上馬、送一程”,仍然保持財政投入的基數不變。
中投顧問文化行業研究員蔡靈認為,“改革區別對待,分類指導”是因為文化產業中有許多細分產業,不同的細分產業有不同的特征,所以需要進行區別對待、分類指導。比如一些地方戲曲劇團中的稀有特色劇種肩負著地方藝術遺產傳承的責任,所以不進行改制,由所在地政府管理并承擔保護責任,而具有國家水平,群眾喜聞見樂的劇種演出團院,則進行多種改革模式轉企改制,實行企業化管理和市場化運行。
孫志軍指出,對于沒有轉企改制的事業性質的、由國家保證自身支出的院團,也應該實施內部改革,規范管理,以提高自身效益。而對于已經實施了轉企改制的院團國家政策也很明確,叫“扶上馬、送一程”,仍然保持財政投入的基數不變,同時,轉變投入方式,不像過去發人頭工資,而是購買它的服務,進而使這樣轉制的文藝院團能夠更好地適應市場需求,更好更快地發展。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中宣部了解到,截至9月底,現在國有院團改革確定需要轉企改制的2103家院團中,共完成了2093家,其中轉企改制的院團占61%,一個以企業為主體、事業為補充的新型的演藝體制格局,已經基本建立。
中宣部相關負責人在記者招待會上透露,轉企改制主要是轉變演藝發展方式,全國14個省(區市)組建了省級的演藝集團公司,其中多家注冊資本或年收入超過億元。演藝不是一個單獨的項目,演藝與旅游、創意、高新科技等產業深度融合,演藝的產業結構也正在升級。
上述負責人還表示,我國對國有院團的改革制定了配套的扶持政策。現在中央和省級政府有關職能部門共出臺了40多項院團改革的配套政策。全國財政對藝術表演團體的投入,2008年是57.3億, 2011年增加到83.5億,增幅達45.7%。
而在演藝產品評價方面,國家采取了很多措施。上述負責人在記者招待會上透露,通過改革,這些院團的明顯改變表現在:演出劇目、演出場次、演出收入,尤其是演員本人的收入都有了明顯的改觀。2011年全國表演藝術團體演出場次達到155萬場次,比2008年增加了64.5萬場次,增長幅度在71.2%。演出收入達到了52.8億,比2008年增長了32.3億,增幅是在157%。
蔡靈認為,轉企改制的文化事業單位從國家的“保護”中走出,直面市場優勝劣汰的考驗,需要從以下三點應對:第一,建立完善的管理體制,良好的管理體制能提高公司的運營效率,使公司穩定發展;第二,提高核心競爭力,核心競爭力是公司在市場上生存的“必殺技”,是公司賴以生存的基礎;第三,順應市場發展方向,只有把握文化市場趨勢,才能得到更大發展。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