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0-10 01:06:08
在8月出現第二次斷崖式下跌之后,9月企穩應該在意料之中,但按照經濟運行規律,未來還可能出現第三次斷崖式下跌。
長假八天,中國的消費幾乎趕上平常的兩個月,這對疲弱的中國經濟來說,無異于強心劑。
今年的“十一”黃金周長假,消費大爆發。假日里公布的官方PMI數據回升至49.8,較上月回升0.6個百分點。假日前公布的匯豐銀行制造業指數雖然只有47.9,但比上月的47.6,還是回升了0.3個百分點。
不過,10月份或者四季度中國經濟能夠借此實現復蘇嗎?筆者認為,沒有那么簡單。
按照對中國經濟周期非線性運行規律的研究,PMI數據在經歷了2011年11月第一次斷崖式下跌(一個月環比下跌0.5以上)后,隨后也是很快企穩的。因此,在今年8月出現第二次斷崖式下跌之后,9月企穩應該在意料之中,但按照經濟運行規律,未來還可能出現第三次斷崖式下跌。
原因就是隱藏在中國經濟內部的結構性矛盾并沒有得到解決,嚴重的產能過剩還沒有找到消化的出口。
消化產能過剩,靠什么?大家達成的共識是:走出困境需要轉型,需要創新。但這是遠水,近水還得靠投資,最快的方式也是投資。但如今問題最大、爭議最多的,也是投資。
各地方政府和企業的確想加大投資,但絕大多數項目還只是“招商說明書”,有些是無法落實的。其中不僅因為資金的問題,還有市場。
我們必須看到,其中大部分投資項目是產業項目,是由企業投資的,最終將由市場決定(能不能上),而只有一小部分是政府投資項目。從商業銀行的角度來看,過去貸款建設的絕大多數項目仍然處在產能過剩的煎熬中,絕大多數商業銀行可疑貸款的比例在上升之中,加上巴薩爾協議對資本金的要求越來越高,它們無暇顧及各地方政府“招商說明書”中列明的項目。所謂投資拉動,說到底,還要看商業銀行能不能跟進,能不能敞開口子貸款。這樣的前景,恐怕目前無法看到。
中國經濟當前最需要做的事情還是調整,需要經濟周期自動發揮作用,直到出現第三次斷崖式下跌,出現最壞的數據,甚至需要“硬著陸”的現實。否則,我們或許找不到解決經濟下行的藥方,很難讓貨幣政策走向寬松,無法放松對商業銀行放貸的監管標準,同時也不可能靠投資拉動。
最壞的情況會出現嗎?筆者認為,可能性不是沒有。據多方權威預測顯示,中國第三季度經濟增長年率將放緩至7.4%,筆者對此認同;不過,絕大多數機構都預計在今年最后一個季度中國的經濟增速將回升至7.6%的水平。這是樂觀的估計,起碼沒有考慮到四季度可能日趨嚴重的中日貿易摩擦,這很可能是導致GDP跌破7%的重大因素。
最壞的可能性到來時,或許會出臺挽救經濟的重大措施,尤其是戰略性、中長期的舉措,這個舉措就是適時地推出“再城市化”戰略,一方面限制產能擴張,另一方面消化已經形成的產能,讓企業賺到錢,讓勞動者收入增加,讓更多的人敢于消費,最終形成靠大消費和創新拉動經濟的新的經濟增長模式。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