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6-07 01:24:10
秦淮川
今天,6月7日,中國高考日。在中國,約900萬學子踏進考場,迎接人生的一次大考。而根據中國教育在線日前發布 《2012年高招調查報告》顯示,近4年全國高考人數下降140萬,高考中“三放棄”,即放棄報名或考試、放棄志愿填報、放棄報到現象日趨普遍。與之相對,近年來出國留學人員保持了年均20%的增長。
從2008年的1050萬人,到今年的900多萬,高考報名人數的遞減趨勢確實明顯。與此同時,高考招生人數并未減少甚至增多,這就帶來了高錄取率。權威統計顯示,2008年的錄取率為58.7%,2009年為61.7%,2010年達到68.7%,2011年為72.3%,今年約可達到77.7%。有的地方更高,比如上海的計劃錄取率接近90%。
當然,考上名校依然不易,但上大學確實容易多了,因為高考已經進入大眾化時代。面對高考人數連年下降的趨勢,人們應該正視這種不容忽略的教育現象。
首先,該如何看待一些高校瀕臨倒閉?高考報考人數的銳減,受沖擊最大的當屬那些數量龐大的高職、高專院校。去年高考結束后的統計數據顯示,全國各省份都存在沒有完成錄取計劃的現象。有專家預測,未來十年間,我國部分高校將面臨破產關門的危機。因此,與其慢慢倒閉,不如提前應對。常有報道稱,研究生找工作比不過技工,優秀技工待遇遠遠超過研究生,一方面是技工短缺,一方面是高校教育培養與現實脫節,那些有生存壓力的高校何不轉換門庭,致力于培養技工?“中國正在對職業技術教育與培訓進行宏偉的改革,努力提高城鄉勞動力市場上青年和成人的技能,這是更大范圍的人力資源開發戰略的一部分。”日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干事伊琳娜·博科娃在第三屆國際職業技術教育與培訓大會上如是稱。強化職業技術教育,時不我待。
其次,如何培養出高素質的人才?日前,南方科技大學校長朱清時院士直言,“近30年來,中國的大學沒有培養出優秀人才來。”30年來是否沒有培養出優秀人才,自然見仁見智,但優秀人才、拔尖人才不多是不爭事實,否則也就沒有著名的“錢學森之問”了。值得提及的是,高考人數下降,也有考生用腳投票的因素。據報道,這幾年國內學生選擇出國留學的人數以每年20%的速度遞增,接近30萬人,其中不少是高中畢業生。此外,由于現在大學畢業生就業難,再加上一些部分學生認為高校教育質量不佳,上大學回報率太低,故放棄高考。再聯系到每年高校錄取時,內地一些高分考生不約而同地選擇香港的大學,這足以值得內地高校警醒反思。如果不提高教學質量,如果不進行教育改革,會有更多的人選擇到國外、到香港讀大學。在大眾高考時代,培養高素質人才仍是高校的使命。
最后,高考人數減少能否成為戶籍改革的推動力?統計顯示,今年上海高考人數為5.5萬人,還不到2006年11.38萬考生的一半。目前上海市常住人口2300萬,戶籍人口1600萬,如此之高的人口基數,居然只有區區5.5萬考生,原因在哪?一方面固然是有的考生選擇報考國外大學,另一方面也與上海沒有放開戶籍限制有關。據悉,今年年底,上海將制定外來從業人員隨遷子女在滬參加高考等措施。除了上海,山東、廣東等地也在試水。捍衛教育公平,實現社會公平,就需要盡快解決外來人口隨遷子女在當地的中高考難題,這就需要推動戶籍改革深入前進。
高考雖然已經進入大眾化時代,人們對高考不再那么狂熱,但高考依然是大多數孩子改變命運的最大推手。不斷改革高考制度,讓高校保持多一些魅力,讓高考成為公平助推器,讓高等教育成為培養人才、為國家發展提供智力支持的源泉,這是職能部門和高校不容推卸的責任。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