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網 2011-12-29 10:24:42
作家魯國平在其微博中曝料稱,中國卷煙是用藥水浸泡過后紙片切成的紙絲。業內及監管部門回答“煙絲紙做”不可能。
每經實習記者 趙春燕 發自北京
近日,著名作家魯國平在其微博中曝料稱,中國的卷煙里基本沒有煙絲,而是用藥水浸泡過后紙片切成的紙絲。
不少網友對于“煙卷里基本沒有煙絲”表示了質疑,也有人認為即便“煙絲紙做”不屬實,但也不排除有商家在煙絲中混入紙等雜質以降低成本的可能。昨日(12月28日),記者采訪業內部門及監管部門,得到的回答均是“煙絲紙做”不可能,而類似紙樣的煙絲就是業內的一種原料為煙草粉末的“煙草薄片”。
魯國平:只是轉述,并非最初爆料者
“驚天騙局:全國卷煙廠聯手作假30年”此為魯國平發的微博中鏈接到的一個貓撲網貼的標題,發帖人稱,前段時間,一個國營大型煙草公司的技術員喝醉告知“我”一個驚天秘密:中國幾億煙民在解放后的數十年里抽的卷煙里卷基本不是煙絲,而是用紙片切成的紙屑!
帖子中稱,中國的煙民太多,煙葉在90年代前產量就不夠了,但進口煙葉成本又太高,于是中國的絕大多數卷煙廠達成了一個默契,就是將白紙放在藥水里浸泡和染色(什么樣的煙型放什么樣的藥水),然后晾干切絲,并進行技術處理成煙絲狀,最后代替煙絲制作卷煙銷售,而且這一代替就是近30年!
為了核實此消息,《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聯系到了作家魯國平,他告訴記者,自己本人并不抽煙,而微博內容也只是轉述,消息源就是貓撲的這個帖子。“但無論如何,質疑無疑有益于大家去輿論監督任何行業的具體操作。”他同時稱,公民或消費者有追求真相或質疑行業工藝操作的權利。
消費者:香煙中確有“黃紙”狀雜質
據公開資料表明,中國有3億煙民,香煙在中國擁有很龐大的消費者市場。
中商情報網數據顯示,在我國煙草業的種植業雖然有小幅的下降的情況下,煙草的產量卻呈上升的態勢。2010年,我國共計生產卷煙達23752.7億支,同比增長3.68%;2011年前11個月,全國共計生產卷煙達23283.5億支,同比增長3.93%。從各省市的產量來看,云南省卷煙的產量排在全國首位,達到3542億支,占總產量的15.21%;緊隨其后的是湖南省、河南省和廣東省,分別占總產量的7.35%、6.77%和5.61%。
據黑龍江地方媒體報道,曾有煙民爆料稱自己抽的煙中夾雜了類似黃紙的雜質,而這種“黃紙”被當地的煙草專賣局人員解釋為運用新工藝把煙葉的粉末和膠放在一起做成一大片后切成絲狀摻在煙里的,這種煙葉薄片工藝做成的“煙絲”多出現在10元左右的低檔煙中,但他的原料不是紙而是煙葉粉末。
另一煙民王先生也曾碰到過此類情況,據一家地方媒體視頻新聞報道,王先生曾撥開多個牌子的香煙,發現里邊有類似紙片的黃紙,王先生做了個實驗,發現這種雜質在燃燒之后有股燒紙的味道,很嗆人,而且冒出的是灰黑色的煙,而煙絲經過燃燒冒出的煙雖然也嗆人,但是濃重的煙草味兒,而且冒出的煙也是灰白色的,所以他懷疑香煙廠家在煙中摻入了雜質。
業內:類似紙的雜質該是“煙草薄片”
煙絲純紙做或不屬實,但是煙民消費者在煙中發現的類似于紙的“雜質”是否就是“煙草薄片”?如果不是監管部門何以管理各個環節?
中煙工業公司南陽卷煙廠工作人員呂先生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這種類似于紙的煙絲的確是造紙法薄片工藝生產出來的,原料為煙葉粉末,這種薄片“煙絲”在香煙中摻入的量很少,但是不影響煙的質量。對于記者“工廠會不會在原料不夠的情況下用其他雜質摻入香煙內”,呂先生告訴記者“不可能”,因為每個環節都有監管,煙民是把煙草賣給煙草專賣局,煙草專賣局在賣給具體的卷煙廠,這其中每個環節都有監管。
另一位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的北京煙草專賣局工作人員也表示,煙絲內混入其他類似于紙的雜質的事情不可能發生,一方面煙草企業都是國企,另一方面香煙制作的每個環節都有監管。
中煙在線資料顯示,“煙草薄片”,學名“再造煙葉”,是利用高科技手段加工而成的人工再造煙葉。
目前,煙草薄片在國內外卷煙配方中已普遍使用。據有關人士介紹,世界上銷量最大的幾個卷煙品牌中,煙草薄片的平均摻配比例均已超過20%。
煙草薄片的生產原料為煙葉碎片、煙末和煙梗等,其主要成分為可溶性的煙草成分和不可溶的纖維素。根據加工工藝的不同,煙草薄片的制造方法主要分輥壓法、稠漿法、造紙法、浸透法和噴層法等5種。目前,造紙法生產煙草薄片已在世界上廣泛應用。
有關數據表明,卷煙生產中每使用1萬噸造紙法煙草薄片,就相當于節省了7萬畝煙葉的種植土地。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