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永久免费/亚洲大片在线观看/91综合网/国产精品长腿丝袜第一页

每日經濟新聞
IPO

每經網首頁 > IPO > 正文

國際板漸近 誰拔銀行類頭籌?

證券日報 2011-06-07 08:52:39

  1 匯豐銀行 瞄準第一單 聽“發令”隨時“起跑”

  作為高調爭搶國際板第一單的匯豐銀行,多位高層的表態似乎對于成為首家登陸國際板銀行的目標勝券在握。

  5月下旬,匯豐銀行(中國)有限公司行長兼行政總裁黃碧娟表示,匯豐銀行希望可以成為國際板第一家進入A股市場上市的銀行。

  早在2009年,就有匯豐控股內部人士透露,已經敲定中金公司和中信證券(600030)為其A股上市提供服務。匯豐集團行政總裁兼香港上海匯豐銀行有限公司主席紀勤近日也特別強調,匯豐希望在A股市場國際板上市,募集的資金將全部用于支持其在中國的業務發展。

  目前,匯豐銀行仍靜待關于國際板政策法規的出臺,以及監管部門的批準。匯豐在A股市場募集資金的數量將是相當可觀的,據悉,匯豐初步確定的融資規模相當于50億美元左右。

  “匯豐一直與銀監會和證監會保持緊密聯系,一旦監管層放行,匯豐一個星期內就能提交IPO申請書”,紀勤曾多次表示。

  香港上海匯豐銀行有限公司副主席史美倫也表示,國際板何時推出要看監管部門的決定,不過一推出匯豐銀行即會提出申請。由此可見其爭當首個登陸國際板的企業決心。

  匯豐目前分別在倫敦、香港、紐約、巴黎及百慕大等證券交易所上市,現擁有覆蓋全球86個國家和地區的8500多家分支機構,是國際上最大的金融機構之一,也是歐洲最大的銀行。匯豐2010年年報稱,截至去年12月31日,香港匯豐銀行全年純利升27%,達575.97億港元;稅前利潤較2009年增加超過一倍至190億美元;每股盈利上升115%至0.73美元,2009年每股盈利為0.34美元。

  匯豐銀行(中國)有限公司于2007年3月29日成立并于2007年4月2日正式開業,總行設于上海,是香港上海匯豐銀行有限公司全資擁有的外商獨資銀行。截至2010年12月底,匯豐中國共有106個網點,其中包括23間分行和83間支行。資產總額達人民幣2,056.2億元,較2009年同期增長了人民幣435.7億元,增幅為26.9%;凈利潤由2009年的人民幣7.2億元增長至2010年的人民幣9.2億元,資本充足率為12.1%。

  匯豐銀行跟中國有很大的淵源。改革開放后,內地首度提出可以設外資銀行,匯豐拔得頭籌;此后的2001年,匯豐入股第一家城市銀行——上海銀行;2002年,匯豐入股平安保險;2004年,匯豐注意到內地改善大型國有銀行的政策意向,率先入股中國第五大商業銀行交通銀行,且匯豐與交通銀行的合作迄今,是公認與大陸合作最成功的案例之一。此外,借中國建立農村金融體系的政策東風,匯豐也快速地鋪開在農村的據點。

  2 東亞銀行立足本土化 第三個“第一”箭在弦上

  除了匯豐銀行,積極表示要爭做國際板第一股的還有東亞銀行——1918年在港成立的全港最大的獨立本地銀行。

  東亞銀行常務副行長孫敏杰曾表示,東亞銀行(或者東亞中國)將爭取成為上交所國際板的首家上市企業。他介紹,作為本地注冊的外資法人銀行,東亞銀行業務發展迅速,在人民幣債券、信托產品、借記卡、信用卡、異地支行、本地化網銀等方面均取得外資銀行的首張牌照。

  東亞銀行常務副行長張偉恩稱,目前東亞銀行已經著手上市準備,希望盡快登陸中國國際板。

  “今后將進一步融入中國經濟,爭取在上交所國際板上市”,東亞銀行(中國)副董事長陳棋昌表示。

  東亞中國致力于打造“最為本土化的外資銀行”,在中國包攬了幾個“第一”:如東亞中國是第一家發行人民幣信用卡的外資銀行,第一家在香港發行債券的外資法人銀行,而目前東亞中國也在積極地籌備國際板,力爭做第一家在內地上市的外資銀行。

  “我們內地法人銀行員工大概有3600人,其中98%都是本地人。在分行行長級別,本地員工的比例也達到40%。”東亞中國執行董事兼行長關達昌說。

  東亞中國目前在內地有21家分行和71家支行,加上總部共計93個網點,今年東亞中國的目標是在內地增開10家網點,并有增開1-3家村鎮銀行的計劃。關達昌透露,2010年東亞中國實現凈利潤10.04億元人民幣,對集團的盈利貢獻率已達30%,東亞中國的中長期戰略是在3-5年內實現內地業務占集團盈利貢獻率達到一半以上。

  自從東亞銀行于1920年在上海設立第一家分行,此后91年從未間斷過在中國內地的業務和服務,也是1949年后在中國內地連續經營的四家外資銀行之一。

  “若能在國際板上市,相信將有利于提升集團在內地的知名度,也能增加融資渠道。至于是‘東亞銀行’上市還是‘東亞中國’上市,兩個方案都會考慮,但未有定案”,東亞銀行副行政總裁李民斌指出。

  據悉,東亞銀行一直在考慮赴內地A股市場上市的計劃,方案包括將集團整體上市,或分拆‘東亞中國’在內地的業務上市,有一至兩家投資銀行協助東亞在內地研究上市計劃。但具體方案需等到相關法規政策出臺后,東亞銀行董事會根據屆時的實際情況做出選擇。

NextPage

  3 渣打銀行 政策一旦明朗 謀集團整體上市

  自2009年3月,央行發布《2008年國際金融市場報告》指出,應進一步研究紅籌企業回歸A股市場以及推進國際板建設的相關問題后,匯豐銀行和東亞銀行表示開始為上市做籌備。渣打銀行也在公開場合表示,一旦有關國際板上市的規定更加明確,渣打銀行將非常樂意嘗試在中國上市。

  “對渣打銀行而言,中國是我們發展最快的市場,最終將會成為我們最大的市場。”渣打銀行亞洲首席執行官白承睿稱。

  渣打銀行(中國)董事會常務副主席兼首席執行總裁林清德3月11日表示,渣打計劃在上海國際板上市,目前正在等待相關政策和法規的出臺。在談到渣打將以集團還是以渣打(中國)在A股上市時,林清德表示,希望是以集團形式上市,“因為上海是要推出國際板,所謂國際板就是吸引外國公司到A股上市。”

  渣打銀行首席執行長冼博德在新加坡召開的媒體吹風會上表示,渣打顯然在密切關注上海證交所推出國際板的相關進展。

  另有消息稱,渣打擬分拆印度業務在當地上市,集資最多10億美元,并已委任高盛及美林等5間銀行及數間當地銀行負責有關計劃。渣打銀行(香港)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及行政總裁洪丕正在接受采訪時稱一直非常愿意到上海國際板上市,在印度上市不會影響上海國際板上市的進行。

  渣打銀行在中國于1858年在上海開設首家分行,150年在華經營從未間斷。2007年4月,渣打銀行(中國)有限公司成為第一批本地法人銀行。目前,渣打銀行在全國擁有17家分行、39家支行和1家村鎮銀行。

  “總體而言,外資銀行知名度普遍較低,無法和中資銀行相比。因此建立品牌對我們來說意義重大。”2009年,渣打銀行在競爭對手經歷金融危機損失慘重之時,決心改變之前一貫低調的營銷策略,大力投入打造品牌。

  渣打集團2010年全年業績顯示,去年渣打實現凈利潤達到43.32億美元,較2009年增長28.2%。每股基本盈利同比上升14%至1.97美元。年報顯示,截至2010年年底,渣打集團的資本充足率為14%,較2009年提升了2.5個百分點,而核心資本充足率為11.8%,亦較2009年增長了2.9個百分點。報告期末,渣打的資本總額比率為18.4%,同比增長1.9個百分點,貸存比為77.9%,同比下降0.7個百分點,流動資產比率為26.6%,同比上升0.4個百分點。

  4 華僑銀行 不爭首單 愿做“跟隨者”

  “中國A股市場非常有吸引力,華僑銀行愿意考慮在A股將來的國際板上市。”華僑銀行(中國)有限公司董事長兼CEO梁煒寧表示。

  但是,新加坡華僑銀行首席執行官康大衛(David Conner)曾表示,目前華僑銀行正在密切關注國板相關情況,會更愿意作為跟隨者而非首家去爭取國際板上市。華僑銀行(中國)已經在上海、廈門、成都、天津、北京、廣州和重慶等城市設立了13家分支機構,并且與寧波銀行(002142)有合作關系。

  華僑銀行成立于1912年,是新加坡成立時間最久的本土銀行。就資本規模而言,華僑銀行是東南亞第二大金融服務機構。取得長期Aa1信貸評級,是世界上評級最高的銀行之一。

  2010華僑銀行集團年度報告中顯示,截至2010年12月31日,華僑銀行集團凈利潤相比2009年增長15%,總計為22.53億新元。

  年報顯示,2010年,由于利息收入增長18%,部分抵消凈息差收窄的影響,華僑銀行凈利息收入增長4%,達到29.47億新元。貸款同比上年度增長了29%,達到1060億新元(其中23%不包括與新加坡銀行聯合收益)。而非利息收入增長20%,至23.78億新元,占集團利潤的45%。同時,華僑銀行集團保持良好的資本充足率,截至2010年12月31日,總資本充足率和一級資本充足率分別為17.6%和16.3%,均高出法定要求的10%和6%。派發每股0.15新元免稅年終股息,使得2010年每股股息達到0.30新元,高于2009年度的0.28新元。

  梁煒寧表示,華僑銀行的中國資產規模已經擴大四倍,僅僅去年一年就擴大了一倍。他認為,盡管有存貸比指標壓力,但存款與貸款的匹配也重要,這考驗銀行的資金運用能力。目前華僑銀行的存貸比已經降至100%以下,接近75%,有信心在年底達標。

  華僑銀行與中國的淵源可以追溯到1925年在廈門設立第一家分行開始,迄今已有86年的歷史,其間未曾間斷在中國的業務和服務,同時是1949年后在中國大陸持續經營的四家外資銀行之一。

  2006年5月,華僑銀行首次入股寧波銀行,2007年寧波銀行上市后華僑銀行再次增持寧波銀行的股份至13.7%。

  華僑銀行2006年至2010年的五年策略“新地平線II”指出,為尋求國際增長將會深化馬來西亞、印尼和中國市場的滲透率,對中國市場寄予許多期許。2010年實現業績突破,資產規模正式步入中型外資銀行的隊列。到2010年上半年銀行也已改變最初主要依靠集團客戶的狀況,中資客戶占到了總客戶量的一半。在個人銀行金融業務上,華僑銀行傳承中國人重視家庭的價值觀,專注于家庭金融服務領域,是首家圍繞“家庭”設計產品和服務的外資銀行。

  據悉,截止2010年底,法人化的三年,華僑(中國)的資產規模增長了3-4倍,2010年資產規模與去年相比將增長80%;網點數量由2007年初的5家增加到14家,2011年年底將達20家左右;人員方面,由2007年初的100人增加到700人左右,明年有望突破1000人。

NextPage

  5 澳新銀行 有興趣掛牌國際板 但時機尚早

  低調的國際板參與者不只華僑銀行一家。

  澳新銀行集團總裁邵銘高(Mike Smith)表示,澳新銀行有興趣在上海國際板上市。澳新銀行將繼續增加在中國市場的投資,在自身增長的同時還會尋求并購機會。

  談到是否對中國國際板感興趣時,他表示,現在還為時尚早,但是在未來的一定階段是很有可能的,到中國來募集資金。

  澳新銀行是全澳四大銀行之一,全球排名在前50位。在收購新西蘭國民銀行 (The National Bank of New Zealand) 后成為新西蘭第一大銀行。澳新銀行在世界各地擁有1190個網點,在澳大利亞擁有742個分行。澳新銀行為《財富》 500強公司并且為全球銀行界中具有很高聲譽的商業銀行。

  統計顯示,隨著亞洲和國內市場的擴大,澳新銀行2010第四季度盈利較第三季度上漲27%,增至14億美元,壞賬下降了22%至294美元。雖然邊際利潤有所上升,但增長速率仍然緩慢,銀行仍將面臨高額的成本和激烈的存款競爭。

  該行首席執行官麥克-史密斯表示,整體上來說,他對于國內經濟實力和銀行在亞洲的推進十分樂觀,銀行將繼續發揮其優勢的區域性戰略和業務能力促進其在亞洲地區的發展。

  作為亞洲重要的金融市場,中國市場的吸引力不言而喻。2010年9月,澳新銀行宣布,已獲銀監會批準的批準成立中國境內本地注冊法人銀行——澳大利亞和新西蘭銀行(中國)有限公司(澳新中國),將于當年10月1日正式成立。據介紹,澳新中國是澳新銀行的全資子公司,由獨立本地董事會進行公司治理,澳新銀行東北亞、歐洲和美洲區總裁Gilles Planté 出任董事長。澳新銀行首批投入澳新中國的注冊資本為人民幣25億(約4億澳元)。隨著澳新中國的成立,澳新銀行將加快在中國的發展步伐,計劃在三年內達到20家服務網點。

  截至目前,澳新銀行已在上海、北京、廣州和重慶設有分支機構。此外,澳新銀行還在重慶梁平縣開設了一家村鎮銀行。

  除此之外,澳新銀行和天津市商業銀行(擁有后者20%的股權)以及上海農商銀行(擁有其19.9%的股權)有著長遠的戰略合作關系。

  6 花旗銀行 無意國際板 鐘情合資券商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外資行第一軍團的花旗銀行,似乎沒有對國際板表示出太大的興趣。

  花旗集團亞太區首席執行官卓曦文曾表示,該集團資金充沛,并無計劃在中國進行融資或登陸國際板。

  卓曦文說,在過去三年,花旗亞太區實現營業收入450億美元,盈利150億美元,資金充足,沒有必要在國際板上市融資。

  然而在此前,有消息傳出花旗銀行曾表示要進軍內地股市。但從目前花旗官方表態來看,其似乎是對國際板并不像其他在我國的一線外資行興趣那么大。

  有評論認為,企業進入資本市場是為了籌集資金,這種資金不像銀行貸款一樣有期限,需要償付利息,因此利用股市籌資對一些企業的吸引力非常大。但對于一個企業來說,并不是資金越多越好,當企業的股東數量隨股票發行急劇增加時,企業實際上也開始背負讓更多股東分享利潤的包袱。因此,一個明智的企業不會濫發股票,這在國際資本市場上本來是一個通識,花旗只不過是憑著它的常識向國際板說不。

  雖然無意內地國際板上市,但卓曦文認為,亞洲市場對花旗銀行至關重要。今年一季度亞洲地區貢獻了約三分之一的盈利。

  據悉,花旗銀行正在加大對亞洲地區的投入,其中一項重要任務是在中國加大對內地網點市場的建設。花旗銀行(中國)有限公司董事長歐兆倫25日表示,將以月均2個網點的速度推進,計劃年內新建10家網點。相對于其他外資行高達100個的網點數量,花旗銀行在中國的營業網點并不占優,顯得有些落后。要想趕超競爭對手,花旗銀行必須另辟蹊徑。

  雖然無意國際板,但是在國際板的刺激下,合資券商成了“香餑餑”。花旗銀行對此也表示出極大地興趣。繼蘇格蘭皇家銀行與國聯證券成立華英證券之后,6月2日花旗銀行與東方證券簽署合作協議,雙方將在中國成立一家合資證券公司。即將推出的國際板被業內認為誘發這一輪合資潮的主要原因。

  資料顯示,花旗銀行對中國資本市場的興趣由來已久。自2006年開始,該行就先后與湘財證券、方正證券等公司傳出合作意愿。2008年1月,花旗銀行已經與中原證券簽訂合作協議,但最終還是不了了之。與東方證券的合作,被業界看做極有可能“修成正果”。

責編 何劍嶺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