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4-08 02:00:12
日本地震造成的損失仍在繼續擴大。不過,就在業界對日本地震所引發的產業鏈“斷層”與庫存管理等問題進行熱議的同時,也有不少學者已從長期的發展角度出發,看到了中國包括農業、漁業、汽車業、家電產業等在內的產業的新機遇。
對此,復旦大學管理學院管理科學系主任徐以汎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在全球化產業分工的過程中,雖然一個區域或者說環節缺失了,但市場仍然存在,需求依然旺盛。這個時候,突發事件的發生就成了機遇,產業重心或有轉移。”
以汽車行業為例,業內普遍認為,地震將讓我國日系車及其零部件的國產化進程提速,或涉及全球汽車產業鏈的重構。
據廣東國際戰略研究院劉副秘書長介紹,“斷電導致的物流方面問題是罪魁禍首。對于與其有一定競爭關系的國內企業,則有望增加銷量?!?/p>
公開數據顯示,去年我國進口的零部件中,在發動機零部件、傳動系統零部件、發動機產品、行駛系統、制動系統方面,日本排在了第一位;而在車身附件、電子電器和轉向系統方面,日本也僅僅是排在德國之后。
業內人士分析,從長期來說,日元近年的持續升值讓日本企業出口受損,地震對供應鏈中斷的觸動,可以讓中國承接日本汽車產業轉移的機會。而從供應鏈安全來說,日方或會加速將零部件生產轉移到中國大陸和中國臺灣地區。
“日本大地震導致的產業 ‘斷層’,即零部件的配套機會短期不大可能馬上轉移到國內的企業,但是從中長期看,日本地震缺失對我國的整車國產化進程有著提速的作用?!逼囆袠I資深分析師賈新光表示。
此外,賈新光認為,地震之后,中國企業可以并且能夠參與替代生產的零部件主要集中在一些下游產品,比如內外飾如玻璃和輪胎、底盤基礎、簡單的電器片等。
除此之外,具有完備產業鏈的白電產業也受到了頗多的關注。
“不但生產能力幾乎不會受到日本企業的影響,災后的日本重建也可能帶動更多的家電需求,這會幫助我國家電企業實現出口上的增長。”申銀萬國分析師何奇說。
暨南大學產業經濟研究院顧華副教授認為:“農業、漁業、電子業以及鋼材業等,都可能有新的增長空間?!?/p>
當下,如何抓住機遇成為了國內這些行業所在企業應當研究的課題。對此,徐以汎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一方面,企業在應對日本地震所帶來的沖擊的同時,另一方面可以增加研發投入,重新對核心的產品,生產方式加大力度,把握機遇。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