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立堅:對付熱錢要“堵”“疏”并用
2010-11-28 09:17:49
孫立堅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金融學教授)
最近,在香港地區出現了接連幾天街頭排隊兌換人民幣的現象。結合最近很多媒體連續報道的數千億美元囤積香港、準備流入內地投機的消息,以及近期農產品接二連三漲價的問題,我們可以斷定,中國經濟又開始進入了一個熱錢進場的高峰。
和前幾次不同的是,這次熱錢來勢兇猛,而且難以辨認,甚至可以從股市和樓市行情的清淡中,感覺到這次投機的策略和盈利方式都發生了質的變化,這給我們的決策部門和社會大眾的風險控制帶來了不小的麻煩。在這里,我首先想要指出的是,因為這次熱錢進場的理由較為復雜,而且它和我們國內的游資或閑資結合在一起,使得我們很難通過事先挖好的 “池子”讓它就范,而成為甕中之鱉。基于熱錢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危害性大,我們應該拿出有效的治理辦法。但是,由于熱錢活動在暗處,我們的監管在明處,簡單地挖一個“池子”讓它們愿者上鉤確實有點太樂觀了。因此,我想從“堵”和“疏”的兩個方面來談點政策建議,以提高控制熱錢負面效果的能力。
在“堵”熱錢方面,我們可以考慮下面的政策組合拳:首先是加強外匯管理和資本管理。尤其是外管局、商務部、銀監會、證監會等部門之間,要保證信息的暢通和政策的協調;其次,發現問題要及時采取懲罰制度,甚至在問題多發的市場中可以率先增加起到“托賓稅”作用的交易費用;再次,有的放矢地采取一些交易數量上的限制。雖然這個交易數量限制是“雙刃劍”,但是它可以讓熱錢等不起,讓它自動立場,到時候我們再放松管制;第四,繼續嚴厲打擊商品市場中的投機行為,以此降低市場通脹的預期;第五,對產業資本也要立法和制定規章制度,打擊那些違規使用資金的行為。盡快杜絕挪用資金、濫用公款等行為,從而一定程度上緩解流動性泛濫的問題。另外,可以通過對匯率的雙向干預調整以及增加進口等手段來緩解人民幣單邊升值的預期,同樣要通過諸如動用戰略儲備、調節市場供需失衡結構、打擊投機等控制物價的有效方法,減少市場對加息的預期。
在“疏”熱錢方面,我們也有一些可以考慮的政策:首先是通過諸如增加遺產稅、降低企業所得稅等稅收杠桿,讓今天很多金融投機資本轉變為扶持產業的慈善資本(減少資產泡沫),至少讓熱錢不要躲在閑資當中,讓我們的監管無從下手;其次,引導游資或熱錢集中在一個金融投資場所,這樣便于監管,也便于用它來為實體經濟服務。從這個意義上講,選擇股市要比樓市好。只要讓有希望的企業在制度和監管的保護下,將低成本的資金轉變為利于國家發展的產業資本,就可以解決今天流動性泛濫的問題;再次,還要繼續鼓勵外資企業進行中長期的實業投資,通過中國經濟發展給大家帶來雙贏的效果,但我們也要防止本國企業在合作經營中卷入到“貨幣錯配”(短期借款,長期運用)的漩渦中。
除此之外,我們也要采取一些防范措施,避免“驚動”熱錢在我們不備之時集體離場,并讓中國市場由此產生過度反應。這要求我們盡快解決影響中國經濟基本面惡化的幾個不利因素:一是控制好地方債務的問題,緩解中國金融機構的信用風險;二是要采取相互協調的政策體系,不要讓熱錢利用我們互相沖突的政策來賺取他們無風險的收益。比如,在保持匯率穩定的同時,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三是要注意保證銀行健康的經營狀態,也就是在強化銀行信用創造管理的同時,也要提高銀行中間業務盈利的能力。否則,銀行的儲蓄資源在通脹預期的陪伴下,很容易會和那些不聽話的熱錢一起興風作浪。
最后,我們還要建立一套透明化的預警機制和干預措施,防止市場在突發性政策實施面前出現過度反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在打擊熱錢的同時,也不會傷著我們今天經濟發展所需要的健康資金。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聯系電話:021-60900099轉688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無錫:15152247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