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住房短缺根源何在?
2010-05-07 03:35:35
歐木華
筆者不太認可所謂的住房短缺論,這種說法似乎是在告訴我們,只要多建住房,高房價問題就能迎刃而解,屆時百姓都能“買得起房”。誠然,多建住房確實是解決問題的渠道之一,但更關鍵的問題在于,為什么會出現住房短缺?如果不摸清住房短缺的根本原因,即便將來房屋建設得再多,也輪不到老百姓購買,同樣還是會造成所謂的“短缺”。
這些年,老百姓有目共睹的是各地都在大興土木,房屋建設量比10年前多了許多,連主業不是房地產的許多央企都涉足房地產行業,建設量上的短缺現象應該說和10年前相比,有明顯緩解。如果認定住房遵循“物以稀為貴”的規則,那么,在住房量增大的情況下,價格應該會降低,但和10年前比較,住房的價格何止增加一兩倍?這說明,僅靠增加住房供給是不夠的,關鍵是增加的住房量能否惠及百姓?目前的現狀是,百姓購買一套住房都十分困難,而炒房者卻可以同時擁有幾十甚至上百套房產。在這樣的背景下,住房短缺的主因到底是因為建設不足,還是有人囤積居奇,不是顯而易見的嗎?
歸根結底,與其說中國住房嚴重短缺,不如說房地產交易市場存在著嚴重壟斷,這種壟斷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炒房者肆無忌憚;二是部分公務員大量占有住房資源。因此,所謂的短缺,只是弱勢者短缺,對于“富人和部分官人”,從來都不存在什么短缺。
“炒房者得勢”的背后,顯然和主管部門監管不足是息息相關的。從現有資料來看,相當多的職業炒房者實際上都采取了欺瞞、詐騙的手段,但我們看到有幾個炒房者受到懲處?只看到短缺,而不深入分析短缺的原因,會很容易將高房價的根源指向中國人口眾多,這其實也是一種推卸責任的借口,如果不嚴格監管,不遏制住壟斷,20到30年之后,短缺現象不會有所緩解。道理很簡單,建設量不等于百姓擁有量,建設一百套房屋,都讓一位富人買去了,這還能不短缺嗎?
社科院金融專家劉煜輝先生多次提到,盡管很多理由支持中國的房價跌不下去,但從長期看,任何國家都不可能抗拒未來人口和社會結構變化的客觀規律——老齡化。當一個國家家庭的財富主要由房產構成時,當“90后”的中國富裕家庭都擁有(或繼承)3套以上的房產時,誰來維持這個國家的家庭財富不貶值?靠那些想進城的農民工嗎?
在我看來,如果主要由房產構成的家庭財富大幅縮水,到時候不是買得起買不起的問題,而是樓市危機爆發的問題,而且,這個時間點剛好在20~30年之后,也就是“90后”都擁有多套房產的時候。
總而言之,筆者以為,在目前的房地產市場現狀下,多建住房難以從根本上緩解短缺困局,最好的辦法是,在多建住房的前提下,有關部門應該嚴格監管,打擊囤積居奇,讓房價理性回歸。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無錫:15152247316